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科学教学应着眼于勤动手、重过程

【作者】 吴春辉

【机构】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齐镇中心校

【摘要】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多设置动手操作的情境,把课本中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索的对象。同时,要尽其所能给学生提供探索新知的实践机会,设置“动”景,使静态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可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会交流合作;又可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形成探究新知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知识的各个过程,而不要用自己的干预去匆忙得出结论和知识。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动手实践;素质教育
【正文】
  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提出:不要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真理教给学生,而应当作有证据的结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科学课中学生动手实验操作的重要性。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表象、探究问题和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
  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设置动手操作的情境,把课本中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索的对象。同时,要尽其所能给学生提供探索新知的实践机会,设置“动”景,使静态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可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会交流合作;又可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形成探究新知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知识的各个过程,而不要用自己的干预去匆忙得出结论和知识。
  在科学教学中要突出动手实践和探究过程应该成为我们的教学观念。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实验设计,实验观察,互相交流,课外活动四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希望能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使我们的科学课程更具有科学味!
  一、 实验设计过程做到人人参与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实验活动都由教师设计,实验的步骤由教师精心设计或一步步演示,学生亦步亦趋,整个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表面上看是动手参与了,其实质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其心智活动很少。
  每次在教学中出现验证性实验时,我就改变教学环节,在第一节课提出假设的结论,下课后要求学生各实验组针对假设的结论,自己设计验证实验的方案,教师只是适当帮助指导。各实验组学生根据目的设计步骤,自由寻找选择材料做好实验准备,如需要帮助就直接找老师。第二节课常进行实验比赛,评出优胜实验组……如在上《 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时,先让学生猜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学生猜出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时,我及时追问:你们能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造出环形山”。请各实验小组为单位去设计方案,准备材料,下节课来进行自己设计的实验比赛。第二节课学生带来的材料五花八门:铁弹、石子、玻璃弹、果核、沙子、豆腐渣、发酵的面团……最后以铁弹撞击干沙子效果最为明显。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人人参与,兴趣盎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当然在学生设计的实验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文不对题”,老师要充分发挥指导帮助作用,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的环节和错误,特别要肯定他们的可取之处,保护他们的参与热情。
  二、 实验观察过程做到充分到位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对实验观察培养这一过程更为突出,因为这门学科在培养小学生能力方面有其动态优势,是小学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假如我们不重视这一点,就会泯灭这门学科培养观察能力的优势,错过儿童心智发育的时机。
  1、创设情景,激发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真正的观察的动机和动力,而兴趣的引导、激发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情景。
  (1)创设问题情景。如在《蜗牛》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师带来的蜗牛,提出下列问题:
  A??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
  B??蜗牛的眼睛、脚在哪里?
  C??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在运动中会留下什么?
  这样,带着问题的观察不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观察对象,更能激发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2)创设想象情境。课堂上不可能事事都呈现在眼前,不少老师就通过自己或学生的描述构成想象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去观察。
  2、 遵循规律,培养观察的习惯
  ?要使学生具备观察力,日后离开了教师也能有质量地观察,必须让学生掌握观察的规律。在这一点上,教师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习惯。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这其中又分方位顺序、时间顺序和结构顺序这三种顺序。方位顺序是从上到下,还是从前到后,还是从中到周等等;时间顺序,不仅仅是时间的顺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某件事物过程分割成有序的几个阶段进行观察,如雨前、雨中、雨后等等;所谓结构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还是从部分到整体,还是既有整体又有部分,还是突出哪一部分等等。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围饶一个中心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又要集中地观察事物的主要特点。比如《水》的课堂教学,有的教师用玻璃杯装一杯水放在讲台上,就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这是玻璃杯,你不能说他回答错了,但这背离了观测的对象和本课的方向。还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观察水的液态特征,叫学生把一小杯水到入一个大杯中,再问学生观察到什么时,学生回答说满满一小杯水装不满大杯,这时观察研究的对象已不是水而是杯子的容积了。至此,教师已无法驾驭观察这一教学环节了。
  3、求同求异,教给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的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同类物体的不同点、不同物体的相同点、同类物体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物体的不同点,归结到思维的角度,就是求同求异。小学科学三上年级的第一二单元《植物》《动物》,其目的就是从小学开始就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教师在教学中要起主导作用,要从求同求异的思维角度出发设计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一次又一次地强化学生的认知方向。
  三、 互相交流过程做到充分表达
  有效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科学认知能力的发展。但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只是组织了学生交流,而忽视了学生交流的有效性,课堂上的交流常常是流于形式,从而造成课堂教学效率差、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甚至有些时候是在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阶段过程。因此,在课堂上应注重引导学生的质疑、有深度的讨论思考,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上应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动态信息的交流,通过广泛、多渠道、全方面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局面。
  要提高课堂交流的实效性,教师要创设良好交流的氛围来组织课堂的交流活动,提高交流的质量,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流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交流的重要性,在课堂上要留足时间让学生交流,鼓励学生交流,使学生乐于交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是什么呢”等,保障课堂交流能很好地开展与深入下去。
  2、 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地、友善、合作的教学氛围,创设动态的多向交流模式,开成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交流层面,提高学生的交流机会。同时还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到交流当中去,在学生交流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引导,关注“旁听生”,促进他们也参与到交流中来,关注他们的交流心态,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心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从而在交流活动中,使所有学生的自尊得到满足,自信得到释放。
  四、课外活动过程做到切实可行
  课外科技活动过程必须做到切实可行,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的兴趣,发掘潜力。为此我都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精心组织:
  1、着眼一个“小”字。例如重点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巧手、小种植、”四小活动,引导开展小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完成的活动。行动是前提,观察是手段,思考是过程。教师应注意首先让学生能主动行动起来,然后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积极思考,在细小容易的方面去捕捉思维的灵感,让学生着眼于身边的现象,不随意放弃任何小的环节,不排斥任何小的成功,逐步开阔视野。
  2、围绕一个“动”字。科技实践活动中“动”是关键,要首先让学生主动去做:亲自选题设计,自己动手制作,交流评价活动,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从中提高科技素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的情操。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动腿,发挥人体各部位的作用,以达到开发大脑潜力、发展学生智力、培养探究习惯的目的。
  3、利用一个“比”字。小学生都争强好胜,顾虑很少。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个“比”,制造一种积极的氛围,对学生的行为会起到强化定向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如一朵优胜小红花、一句表扬等都会使学生感到愉悦和满足。在一段时间后,我们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科技活动成果比赛,选出优胜小组进行奖励。这样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其活动兴趣,促进动手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科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