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名句名篇背诵与默写”教学攻略

【作者】 邓春红 于海军

【机构】 云南省富源县胜境中学

【摘要】背诵常见的名句名篇”是高考的一项考查内容。在高考中对具有永恒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的“名句名篇”进行考查,意在使学生们重视积累、培养语感,这对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都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其考查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新的命题方式不单只涉及识记,而且要兼及对名句的理解和运用。大大增加了考查的难度。如何对待“名句默写” 这唯一一个与课本直接联系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定位,有效指导,可行的方法,辅助学生攻艰克难。
【关键词】名句名篇;背诵;默写;策略
【正文】
  在一场考试结束后,学生们第一个讨论写对写错的题是“名句默写”,他们讨论6分得了多少。似乎标志一场语文考试难易,成功与否的是“名句默写”这一道题。背诵,默写成了语文学科代名词,这一内容花时最多,又常反复练习,也常常丢分。学生心目中的重点、难点,想要极力攻克却很无可奈何。有时甚至质疑花了这么大精力与高考试卷上对应的6分值得吗?有人会放弃,有人碰运气,听之任之。 
  “背诵常见的名句名篇”是高考的一项考查内容。在高考中对具有永恒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的“名句名篇”进行考查,意在使学生们重视积累、培养语感,这对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都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其考查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新的命题方式不单只涉及识记,而且要兼及对名句的理解和运用。大大增加了考查的难度。如何对待“名句默写”这唯一一个与课本直接联系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定位,有效指导,可行的方法,辅助学生攻艰克难。
  下面具体来说明“名句背默”的解决方法。
  (1)让背诵成为习惯
  教学中,哪些篇目背诵是以课后要求为准,教师只是执行官,传达一下要求。“背下来”的要求之后,全凭学生自主完成。不会独立思考的教师亦不能带动学生的独立思考。
  背诵的对象大多是古诗、古文。它们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与学生的距离感,理解就是很大的问题。读懂,不是指读一读就会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夸大了自读的能力。读也要教。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本身就在传情达意。教会学生敢读,读准,读好。
  那篇“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的《蜀道难》感情基调奔放,豪迈。开篇联用的语气词“噫吁嚱!”奠定全诗主基调,开篇就要声音洪亮,基调昂扬。“危”与“高”,同义反复强调蜀道的特点。统摄全诗的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那“难”要读重。渐而思绪仿佛回到从前。那段久远的历史在声调缓缓中娓娓道来。那难通的蜀地在“地崩山摧”的残烈壮举中“相钩连”了。但蜀道之高、险、曲折、难行,要读得惊叹、沉重,压抑。
  教学中,教师要放得开,收得住。让这种你对古诗文的热爱感染学生。乐意去接受你教的东西乐意去感受古诗文的内蕴美。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课本的第一篇古文,课后并未要求背诵,但它篇幅短小,可以让学生尝试背诵。
  教学时,可以调一调顺序。
  第一段,介绍故事背景,晋,秦国围攻郑国,矛盾主体双方是晋与郑。且秦,晋分别驻军。
  第三段结尾处,秦与郑结盟派兵武守,秦伯回国了。
  第四段,晋左思(击之),右想(还也)也撤了军。
  第二段,佚之狐的伯乐荐英才,烛之武在辞与许之间的波澜起伏。
  第三段“说秦”的三步曲“取郑,难也,舍郑,无害。夫晋,无厌”
  这样,这个春秋时代国与国间,因利合,因利分的故事。因情节紧张有绪,鲜活起来了。充分理解篇章后,把词语含义先落实,背诵就变得简单了。教会理解词语到句子,再到篇的背诵。让背诵成为学习语文的习惯。
  (2)让背诵变得有趣
  古诗文与学生有距离感,更难以奢求感受它的艺术美和思想价值。如果让诗、文有趣,有味呢?
  必修二中古诗《氓》《采薇》后学习《离骚》。节选段落,学生畏难情绪很重。
  改写《离骚》,改写成四字句。“太息掩涕,哀民多艰。修姱鞿羁,朝谇夕替,……学生“玩”了起来。其实去掉什么,保留什么本身就是对语意的把握。而且四字句是“诗经”语句的特点,这一对比《离骚》以楚地方言写成的特点也比较容易感受到了。《诗经》重章叠韵,写实,与《离骚》语句抒情想像的特点也有了明显的不同,有人说这样“玩”坏了经典。只要有收获,有体悟,玩“坏”又如何!如果一,再加入屈原生平经历的背景介绍,《离骚》就不那么遥远了,而是更动人了,更感人了。
  古诗文中,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的,非常多,利用这一点,可以教学生如何快速脱离文本,尝试背诵可采用“首字提醒”的方法。《涉江采芙蓉》在读了几遍后,黑板上只工整地写上“涉、兰。采,所。还,长。同,忧。”标点也带上,帮助记忆。这种提醒很奏效。逐渐减字“涉,采,还,同。”由于诗文中,上下句往往是一个“表意组”很容易串起来。如果再减字,再减。正是把语意越来越“组合”的进程。那个采了芙蓉无人可送与回头望着遥遥回乡路的深沉感叹。正是游子思妇离别的忧伤之情串起全诗。在背诵的过程中,记忆语句正是语意被理解的过程,是诗歌情感一步步内化的过程。
  这种方法适合大多数诗歌作品和行文注重对偶、对称的古文。学生利用“首字提醒”一节课背下了《琵琶行》全诗。
  (3)让背诵成为优势。
  同学们愿意背了,也会背了。但背下来的没有考到。反而有失落的情绪。其实背诵仅是完成“名句默写”的考题。那么相对来说付出确实过大了。我们要让背诵成为优势。
  我曾让学生写一篇“我从古诗文中学到的”为话题的作文。真的,整体水平非常高。他们有话说,境界高。他们能通过文字欣赏到秀丽风光美,他们写古人的“愁”美。他们写诗中的意象“酒与月”。他们运用诗文中的句子。在作文讲评课上,我给了他们大大地肯定。更希望他们能记住今天作文成功的原因:我们古诗文中的句子、语段、人物、故事“活”在了作文里。烛之武的智慧,荆轲的义无反顾。陶渊明的淡泊。曹操的壮志,屈原的悲苦与忠情。太多太多了,让背诵的内容扮靓你的作文,让古诗文中的品质思想陶冶我们的性情。背诵有没有用?语文学习的根本方法就是“背下来”,再“写出去”。
  背诵不限课内,可以更广泛,让背诵成为习惯,让学生参与,找到乐趣,有成就感,让背诵成为语文学习的优势。带动整个语文学习的态度,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