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初中语文情感培育立体化模式

【作者】 蒲德全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民族九年一贯制寄校


【正文】健全的人格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语文教育途径,利用情感培育策略,去完善学生的人格,需要处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⑴格调与人格的关系。格调就是品位,只有追求语文教育艺术的高品位,才能完善高尚的人格。语文教育的高品位包括教师情感人格素质,课程资源人文内涵的高附加价值,语文情感资源的高含情量,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产出等基本要求。语文教学的高品位会有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反之,学生人格的完善也会促进高品位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⑵基调与人格的关系。定好基调才能弹奏出和谐动听的乐章。只有做到学生与文本对话是一种真诚的互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一种真诚互动,学生的言语表达是一种真诚的流露,课程资源的构建是一种真诚的教育时空,人格的基调才算真正调好了弦,定好了音,人格完善才有健康的基础,才能更好地保护学生纯真、自然的天性。⑶协调与人格的关系。协调是一种和谐美的具体表现。“智力和情感存在于人格的总体之中”,这是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一个重要论点。缺失认知的人格发展,会使人格完善失去方向,丧失情感的人格完善,就会使人患“人格贫血症”。只有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才能使人格得以更加完善。余秋雨先生指出,只有把自己生命的苦恼,生命的冲撞,甚至生命的分裂真实地表达出来,才能形成文化的整体人格,但这种整体文化人格的表达应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才会达到孔子的“有德者必有言”的境界。
  一、“体验”理念化 
  罗杰斯认为,右半脑的功能是以直觉的方式思维来发挥作用的,这种直觉就是体验的一种表现形式。“体验”首先是一种生命历程,其次才是内心形式化(狄尔泰语)。艺术审美体验是一种告别现实而升腾到心醉神迷的诗意世界,是艺术和审美相关的更为深层的、更具活力的生命领悟和存在状态。《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语感”的目标,并多次在分段目标中提到了“体验”一词。借鉴西方“体验”美学的有关理论,正确迁移到语文教学中,并创设语文“体验”的教学方式,应该是语文情感培育的一种行之的有效的策略。 
  “人永远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读者去体验一部作品,就是构成一种“世界”,一种“存在”。我们在语文“体验”教学中主要作了以下三个层面的实践:首先就是体验语言,体验语言是由“书面语言”内化为“心灵语言”,“心灵语言”外化为“书面语言”的情感生成过程,其次是体验语境的深层中所涌动的生命之流,最后体验“文本”所折射出来的人性之美。 
  二、“共鸣”多元化 
  “共鸣”是一种理解,是一种贯通着情感色彩的理解。
  语文情感只有在学生心灵空间产生共鸣,才会产生质的飞跃,才会保持长久。体验是一种情感的流动,共鸣是一种情感的撞击;体验有多种情感渗透其中,是情感的“点散化”,共鸣是单一情感资源的优化,是一种情感能量的“聚合化”;体验追求的是认知与情感的同步发展,共鸣追求的是情感的冲动和爆破。
  语文情感“共鸣”的层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有人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一定要进入一种激情飞跃、心驰神往的状态才是共鸣。“大风大浪”固然是共鸣,其实“心中掀起阵阵涟漪”也是共鸣。我们对语文情感共鸣进行了如下三个层次的实践:一是相知,这是情感共鸣的浅层次,寻求情感表现的相通、相融。二是润化,这是情感共鸣的“中层结构”,处于无声化状态,是一种“无痕迹”的情感教学,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三是共振,这是情感共鸣的“高层结构”,处于情感频率高、情感流速大的状态中,追求情感的最大值。
  语文情感共鸣层次的多元化,决定了语文情感共鸣方法的多元化。就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我们进行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尝试:⑴整体感知,找准情感楔入点;⑵创设意境,找准情感结合点;联系实际,找准情感沟通点;⑷感化事例,找准情感动情点;⑸诗性渲染,找准情感触发点。
  三、“对话”人性化 
  哲学家布尔认为,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的人生,对话的人生。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对话关系,具有唯一的实在性,是精神的家园。课堂是学生追求知识过程中最有生命活力的空间,是精神生成的特定时空。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了对话式教学,并且使对话式教学具有人性化,这大大有助于语文教育生命意识的进一步强化,有助于师生的沟通和人性的互融。
  语文对话式教学,具有一种三维结构,即教师与文本,文本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在“对话”式的教学中,我们与学生始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创设质疑、探究、比较、讨论、沟通、分享等教学情境。通过语言文字交流,检验自己的思想,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塑造情感结构。整个对话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情感”向“社会情感”发展的过程。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或根本无法意识到作为一个与文本平等对话的人他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和素养。教师作为对话的一方应考虑如何尊重学生的对话权,如何尊重作者(文本)的话语权,如何平等对待对话的任何一方,而不是充当文本阅读过程中的审判者和外科医生。因此,我们在实施语文“对话式”教学时始终让教师、文本与学生处于一种平等关系,用热诚去开启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于是文本因“对话”而使自己的价值得以彰显;学生因“对话”而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张扬;教师因“对话”而使自己的教学热情得以激发。 
  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构建审美、文化、灵性与人格四位一体的初中语文情感世界,需要积极实施“体验”理念化,“共鸣”多元化、“对话”人性化的情感培育策略,唤起对学生未来的渴望、真情的追求和生命的创造,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索人生,在共鸣中升华人生,在对话中超越人生,真正使学生的情感资源得到优化,发挥情感在语文教育中的最大效应。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共同努力,初中语文情感培育立体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