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价值

【作者】 王德茂

【机构】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桃花乡中心校

【摘要】语文学习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文本内容不熟悉,听课时就难以跟上老师的思路,久而久之就导致越学越困难的“恶性循环”。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而关注课前预习的人不多,有效的预习方法很少得到推广。
【关键词】课前预习;培养习惯
【正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在课堂上老师们都积极践行这种理念,然而很少有教师关注过课下如何继续推行这一理念。其实教会孩子预习就是很好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也是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一种很好的体现。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课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一、“学困生”为何“困”
  纵观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真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就小学“第一学段”语文科学习而言,虽然课文较多,但对课文的理解方面没有硬性的规定的要求,所以学生学习起来相对要显得容易一些,只需要着重在掌握字、词方面下功夫即可。而进入小学“第二学段”的语文学习,就会呈现出许多学习上的所谓“后进生”或“学困生”,尤其以四年级为“重灾区”。
  究其原因,是因为从小学“第二学段”开始,语文学习开始从“字、词”的学习逐步过渡到“句、段”的研究上,原来那种光靠课上教师40分钟的讲解、训练的学习模式就使大多数学生难以在课上掌握文本内容,新学的知识没有及时习得,课下这部分学生又没有及时巩固。
  这些学生课前不预习,听课时不知教师板书的内容与书上哪部分内容相关,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从头抄到底,也顾不上认真听课,加上年龄较小更来不及思考,在课堂上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这种盲目性的听课,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这部分学生在听课中碰到的“拦路虎”就会逐渐增多,越来越难以跟上老师的思路,久而久之,就造成越学越困难,越困难越难学的“恶性循环”。“后进生”每天就在这个循环中承受着学习带给他们的噩运,直至完成学业才算解脱。
  二、走进预习为“学困生”识“困”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是需要预习的,学生要学会自己看书。自己要会看书,便不能专依靠先生来讲,要用自己的力量来看,先要看懂内容,再从自己的经验来判别内容,对或者不对。上课的时候,好像开一个讨论会,先生是主席,提出许多问题来看学生有没有预习,随后先生再修正学生的见解,改正学生的错误。这样做起来,先生也许要感到太难了,工作太多了。不过,我以为,如果要学生得到实际的利益,先生非要辛苦一点不可!”①
  为了扭转“学困生”学习被动的局面,真正为“学困生”解“困”,必须从眼下做起,提高每一堂课的听课质量,减少用于复习、做作业所费的时间。而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
  因为,一节新课,所讲的内容,并非绝对的“新”,总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增添新的部分,作新方法的介绍和学习。通过预习,一方面,复习了新课需要掌握的旧知识,扫除了听课中的一些障碍,就能减少听课中的困难,把精力集中到新的内容上,提高听课效率,课堂上可以听懂了,或基本上能全部理解了,这就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因为上课听懂了,课后用于复习的时间相应减少,做作业的速度相应加快。预习用掉的时间,在听课、复习和作业的效率上得到了补偿。时间一长,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用在回头系统地复习学过的知识中没有弄懂的地方,或遗忘了的地方的时间就增多了,从而使学习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成绩也相应会上升。
  三、学会预习为“学困生”脱“困”
  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说:“同学们,下堂课我们将学习xx课,请同学们预习一下。”其实,这样的预习布置是无效的。因为预习的目标是模糊的,预习的过程是不可监控的,预习的效果是不可测量的。
  如果预习时没有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指导,任凭学生天马行空的去解读文本,学生难免会得一些错误的个性解读,而这种解读会给他们先入为主的印象,产生不正确的情感体验,反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陷入另一个困境。
  因此课前预习时老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会告诉你预习应有的基本程序,会为你解答预习中遇到的“拦路虎”。古语说得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学生在课前应做预习的工作,要学生预习,就得给他们一些指导或暗示。②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老师在小学生启蒙教育时就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掌握更多的预习方法,最终达到叶圣陶所说“我想,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之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③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知识更新的周期愈来愈短,学校教育不可能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只可能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靠学生走向社会后,在工作过程中根据需要去自学。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
  参考书目:
  [1]《文字教育和记忆教育》《叶圣陶集》第十一卷P153,江苏教育出版社。
  [2]《变相的语文教学》《叶圣陶集》第十一卷P88 ,江苏教育出版社。
  [3]《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论语文教育》第十一卷P170,河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