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依四时而生长,让语文追随生活美

【作者】 向 敏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实验小学


【正文】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教生活。由于语文学习感受的直观性、语文学习时空的开放性,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出狭窄的视野,来到广阔的天地,有效地与外界进行物质的、信息的交流,从而使语文的学习变得富有生命活力。
  设置主题,感悟季节变换。大自然是儿童最熟悉的生活内容,是培养儿童美好语文素养的大课堂。四季中大自然的神奇与变化,和谐有序,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都是有益的素材。关注季节,追随四季,和草木为友,和土壤亲近,打造专属于小学生的季节主题。?春日里,踏着青草去林中散步,闻着淡淡清香,让人心旷神怡;秋日里,在积满落叶的林间躺下来,闭上眼睛,任微风拂过面颊;花开的时节,去看漫山的野花;橘子红了,孩子们就跟老师一起摘橘子;蔬果收获的时节,一起为蔬菜瓜果过盛大的节日。在分辨寒暑更替中,积累季节特点的诗词成语,再现语文书本上读到的世界,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依四时而生长。
  关注节日,弘扬传统文化。利用各种节日,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蕴涵的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通过课内阅读和课外查找资料了解一些重大的节日的由来和民俗风情,了解与节日相关的历史名人。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熏陶自己的精神品格。推荐阅读背诵和节日有关的诗词散文,积累与节日有关的成语典故、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借鉴古代蒙学读物和古代的诗词、文学作品、神话传说,扩大阅读面。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对革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阐发,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挖掘童趣,亲近学生生活。生活教材与文本教材构成互补关系,进一步体现语文的动态性、时效性和童趣性。把社区、学校、家庭生活中新鲜的,刚发生的、正发生的事件随时引入课程。看看不同的时节学生穿的、玩的、用的是什么;听听不同的地方他们谈的、唱的、说的是什么。儿童的语文,就是基于儿童生活体验的语文。在儿童的生活中寻找语文学习活动的素材,激发主动学习语文的题材就会取之不竭。激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等都是语文教学的素材。比如有段时间学生流行玩生命珠,就是装在玻璃瓶内的透明小球。很有意思的是这种透明小球泡水之后就会变大,就像生命正在膨胀一样。于是,老师要求学生在玩耍中观察,把自己怎么养它、它有什么变化等过程记录下来。指导学生首先从它的名字说起,接着写写它怎么变大的?有什么特别之处?最后说说它为什么会遇水变大?就这样,一节作文指导课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既消除了学习痕迹,又把生活中熟视无睹的东西变成了赋有儿童生活体验的语文学习。
  参与实践,走进田园世界。我们应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活动与周围的山水、田园等建立相关联系,以唤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与好奇。领着同学去看弯曲的小河,看形状各异的青松,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感受静态美;领他们去看阴晴雨雾中的远山,看晨曦中炊烟缭绕的小村,看傍晚西坠的落日,在对比中感受大自然绚丽多姿的动态美。大自然的乐趣是无限的,空山中鸟的啼叫,风吹过树林发出的声声问候,河边的流水潺潺,草丛中的蟋蟀低吟……结合乡土景观、活动场景,不断召唤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调动学生的语言表象。将“读”渗透在田园诗文收集过程中,将“听”融解在田园文化的调查访问中,将“说”转化在田园的故事讲解和景点解说中,将“写”潜藏在田园的调查报告撰写、广告语的设计中,让田园生活成为获得语文知识、磨练语文能力、发展语文素养的阶梯。
  捕捉时机,调整教学安排。语文学习的资源是很宽广的,在学习机会来临时,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应该及时地捕捉瞬间,适时教学,还生活于课堂,学真实的语文。语文教师若能在自然律动中,捕捉最佳教学时机,使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中,开展学习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也能合理利用学习资源。这才是有价值的语文,这才是有活力的语文。一次语文课上了不到十分钟,教室外天气骤变,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将至,学生都忍不住往外看。大自然给予我们一次这么好的机会,何不及时把握?如想到此,我索性调整安排变为学习《雷雨》一课。带着学生到走廊上,让其尽情地看,仔细地看,并要求他们把看到的情景联系的课文写作方法,说一说将下雨前后天空的变化。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语景,对“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几个场面的描述体会深切,语言内化这个难点迎刃而解。到了室外,学生的思维较室内活跃,我抓住时机,增加有一定语言训练价值的问题,要求他们仿照《雷雨》的写法,写一写下雨前、下雨时天气的变化。既激发语文兴趣,又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能力,一举多得。
  生活化语文为语文学习打开了广阔的天空,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有多精彩;生活的海洋有多宽阔,语文课堂的覆盖面就有多宽阔。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并在真实的实践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操作,去创造,使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