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德育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作者】 刘小刚

【机构】 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中心小学


【正文】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品德来源于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做为教学一线的老师都真切的感觉这门课程的新鲜气息,也感受到课改的必要性,更深刻地感悟到这门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下面就我个人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说点自己的体会。
  一、设计本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实性与社会性
  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抓住生活实例,结合本地区的资源环境,家乡的社会生活实例,进行有效的教学,让生活走进我们的课堂,为课堂服务。如教学《资源亮起“黄牌”》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环境资源状况,认识到资源匮乏是全世界的共同问题,这时可让学生谈一谈身边都有哪些资源。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抢着回答:“资源有大气、水、海洋、土地、森林、石油、物种”……这时老师再引导大家说一说,大家知道这么多资源,这些资源跟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这时,同学们又活跃地说起来,有同学说:“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水。”有同学说:“土地资源跟我们有密切关系,我们穿衣离不开它”,“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也离不开土地资源”。就这样,在同学们激昂的发言中,我又将学生分为两组展开辩论,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增强了学生分析时事的能力。最后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设计符合学生特点、能走进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体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援助,而与人分享快乐是一种人间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在实际教学中,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因为德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它蕴藏在学生多彩多姿的生活中。诚实和健康比获得表扬更重要。
  三、结合实际,给学生一个自然真实的活动场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畅所欲言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是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注意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的所见所闻,这时同学们的发言会特别积极。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如学习《我来学当家长》这一课时,可以预设一个星期按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学习记账,给学生设计好一个表格按学生记好收入和付出。授课时,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从中悟理,学生会很快得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方面帮助学生懂得合理开支,树立节约意识,增进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小就了解家庭经济的来源与支出,懂得量入而出,也为将来进一步承担起家庭责任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有了真正实际的收获。这比老师空口说白话来的具体、实在,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将是非常深刻、终身难忘的。让学生在实地中感受,在欣赏中激情。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形象直观,图文、声象并茂的现代教学媒体,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有利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供交际环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品德与社会》课时中,可收集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断,将学生的真实生活作为教学内容搬进了课堂,增加了教育的真实感、亲近感,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展示三张照片,让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使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一件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不自觉中唤醒出对父母的爱。
  五、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做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总之,在教《品德与社会》课时应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用生动的、活动的、开放的课堂引导学生悟理,然后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自然地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亦生活”和“生活亦教学”的观念。换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