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的几点反思

【作者】 王 蓉

【机构】 新疆轮台县第一小学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上,似乎存在一种偏颇的认识,观摩课公开课必须用现代教育技术,似乎不用教育技术就落后、教学效果就不好,会被判断为另类。这种偏执的表现,充分反映出部分教师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上存在极大的误区。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科学运用

  教学中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费用,取得最优秀的教学效果,所以能用传统教育技术(教科书、黑板、图片、标本、模型和实物等)的则不用现代教育技术(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和计算机等);能用简单媒体的则不用复杂媒体;能用低成本媒体的则不用高成本媒体。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整理房间》和《整理书包》两节课。在上课伊始,教师用课件展示了一物品摆放杂乱的房间的画面(与课本插图相同),然后问学生看了图有什么想法?再让学生讨论怎样整理?继而分发与画面内容相同的图板给每个小组,学生在图板中移动物品图块,进行分类整理。对这节课开始出示的课件进行分析,我们说这部分是多余的。因为,可以直接出示图板,让学生观察图板并整理,省时、省力、高效。另外,即使想用媒体展示房间情境,完成可以用课本插图,通过实物投影仪把画面投向大屏幕。而制作、运用课件,既浪费材料,又浪费时间,可以说是费力不讨好的。

  第二节课,授课教师上课开始,便用多媒体出示课题《整理书包》,然后通过挂图让学生观察图上小学生如何整理书包,继而让学生把自己的书包中的东西放在课桌上,也整理一下。以上过程大约进行了二十分钟,而“整理书包”这个课题的单独画面一直在屏幕上出示了二十分钟,这有何价值呢?课始直接板书课题不好吗?明显存在为用现代教育技术而用课件的嫌疑。

  通过以上课例,可见,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或适宜用课件,有的内容用其他手段、媒体,方便、简约、效果更好,就不要勉强用多媒体课件了。

  确需运用课件的,要讲究实效,避免追求形式、图热闹和摆样子。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就要求制作课件时注重内容的科学性、生活性、趣味性。

  一位老师在讲《时、分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课件,内容是:在树林内的草地上有几把椅子,靠背上各有一个时钟,有机械表、有电子表,每个表面上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不相同的时间。另有几个小动物,身上写着不同的时间数字。要求学生帮助几个小动物“对时入座”,即小动物身上的时间与哪把椅子上钟面时间相一致,这个小动物就坐到那把椅子上。试想这些时钟在同一个情境内,为何时间不一样;小动物身上为什么有时间;这样的情境,生活中从未见过,也不会有的。这样的内容缺乏科学性、生活性,也就难以产生实质性的趣味。也许画面、音响、小动物形象对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刺激,但这并非我们所说的激趣的质的含义。

  二、交互运用

  课件是高科技产品的运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要尽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多功能、高水平、高效益的特点。

  就目前的课件看,一般的都停留在静态的、彩色图案的水平。其实还是等同于“小黑板、挂图”的作用,只是加插图、花边、底色、字的型号及颜色的变化而已,没能融声、图、文、动画于一体,所以大都是机械、呆板的运用。

  很少运用交互设计、重复操作,只是按教师要讲解的顺序编程,由教师操作一步步演示。这有两个弊端,一个是束缚了教学,不能随机发挥;另一个是不能使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和乐学的心理倾向。

  比如,一位教师用媒体出示:轿车、公共汽车、货车、自行车各一辆的画面,让学生分类。学生提出的分类方法很多,而教师在课件中预设的只有几种。在学生回答时,如果课件中有,教师便演示,如果课件中没有或顺序不对,教师便不能演示,“人”就受到了”机”的限制。而大部分学生答案不能被演示,爱表现的心理需求不能满足,学习情绪也受到影响。另外,教师演示同时经常说“看你说的对不对”之类的话,试问这种让媒体验证学生答案的方式,怎比得上学生回答后,老师说:“你真聪明,和老师想到一块了”;或说:老师觉得你的方法很好(同时演示)。如果学生答对一种分法,而老师在课件中未设计,老师可以说:“哟,老师都没想到这种方法,你比老师聪明多了!”

  如何体现学生的乐学?当然不是那些热闹的外在形式,而是让学生觉得自己独特,自己高于教科书、高于老师,以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内部学习动机,产生内驱力。如果以学生回答是否和多媒体课件演示一致,来检验学生答案的正确与否,会使学生的兴趣及激励功效大打折扣。

  三、板书效应

  “板书是浓缩的教案、微型教科书、信息的集成块”。它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内容的精华,板书的呈现、保留有利于学生思考、记忆、回答、回味,不能因课件的运用,而丢弃板书内容。有这种缺点的课,不只是没给学生留下板书的问题,往往因为课上讲解过程中需上一步内容时,而屏幕上已不存在,要用鼠标点“上一步”,看完上一步,又点“下一步”,两步不能同时显示,既不利比较对照,又耽误时间,而且因重复操作,往往又易出现操作失误、手忙脚乱的场面,达不到整体板书的效果。

  四、适时运用

  有的老师多媒体课件设计得很好,但往往由于出示的时机不当,不符合学生理解知识的逻辑顺序,或提前或滞后,反而成为了累赘。比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实物测量、计算,已经得出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后,教师再用媒体演示:一个圆滚动一周,留下与圆的周长相等的一段线段,再演示用直径量这条线段,看是否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很显然,在学生实物操作之后,出示课件演示是多余的。

  五、熟练运用

  多媒体的操作总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而小学一节课40分钟,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又太短,这就要求教师熟练掌握课件运用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对课件效果的反映,若不被学生认可、接受,须调整或弃而不用。

  比如:有一节课,教师每次切换画面时,都伴有音乐,设计不错,只是音量太大,十分刺耳,音乐出现时,学生就赶紧捂住耳朵,而教师就是不调小音量。我们分析,不是教师不会操作,就是教师课堂教学调控能力太差,视而不见。还有的教师在画面切换时,因操作不当,不是没切换过来,就是变成“白板”一块,而教师又不知操作后去查看一下屏幕上是否出现了预期效果,自以为已切换,便很投入地讲解,学生两眼“一抹白”,如坠云山雾海。无论怎样,都是现代教学技术运用上的失当,都需要改进。

  总之,广大教师在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我们只要正视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引以为戒,本着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之目的去探索、去实践、去完善,就一定能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教学中的功能,使其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最优化、最高效、最科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