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领导的权威

【作者】 刘泽洪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委党校

【摘要】领导权威是领导者在行使领导行为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条件,领导权威的主体要素是领导的职权和个人威信,作为一个领导者要了解如何正确树立和行使领导权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一个单位、一个团体或一个组织,能否在奔小康的路上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朝前走直至到达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单位或这个组织的领导,俗话说的好。“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领导就是领导者影响带领下级去行动,那么,这种影响力从何而来,领导的影响力包含哪些要素,如何优化这种影响力、避免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领导;领导权威;领导责任;履行职能
【正文】

      领导是以实践中心展开的,由拘役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 际情况确定本系统的目标和任务,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竞争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和动用 各种资源,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完成共同事业的强效社会工具和行为互动 过程。 领导者是指在正式的社会组织中经合法途径被任用而担任一定领导职务、 履行特定领导职能、掌握一定权力、肩负某种领导责任的个人和集体。所谓权威,是指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有威信、有支配作用甚至有强制作用的某个人、某种组织或上层建筑的某个体系。一类是人们自觉自愿地尊崇的权威,如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杰出的政治领袖人物、大科学家、大艺术家等;另一类是带有强制性的权威,它要求人们必须服从,如宪法和法律是对人们带有强制性的权威,它要求人们必须遵守,违反者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再则就是领导者个人权威,下面作粗浅论述。

  一、领导权威的形成条件及基础

  1. 形成条件。领导者权威的形成,从主观上来说是自身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心理品质、专业知识,组织领导能力和卓著的工作成效,这是形成领导者权威的决定性因素和首要的条件。从客观上来讲,上级领导机关和首长要给予下级领导干部以充分信任,大胆地使用,热情地帮助,积极地支持,明确职、权、责授予的程度和范围,权利和责任一致,这是领导权威形成和发展的起码条件。从古今中外颇具权威声誉的领导者的实践看,形成较高的领导权威的主要原因: 一是能客观地公正地认识和评价下级,特别是部属,这是决定领导者对群众的态度,制约与群众交往的频率、性质和范围的首要条件。二是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领导者来说要同群众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找准与群众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2.形成基础。领导者的权威是在较长时间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一个可升可降的动态概念。 提高权威的过程,是由权力威信进一步发展的信服威信。即由强制性阶段过渡到自觉性阶段。对领导者来说是一个学习、实践锻炼、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过程,也是一个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长期进行自我修养,不断克服自身缺点错误的过程。一个领导者,要树立起权威,一是打开局面,奠定基础。第一次印象对建立权威具有重要意义,对权威的建立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一个领导者在走上领导岗位后,最好的办法是抱虚心的态度,先熟悉本单位的情况,经过充分准备,办好开头几件事,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以得到群众的初步信任。二是广泛交际,沟通感情。只有进一步相互加深了解,才能在心理上亲近,做到心连心。这需要用较多的时间,了解群众的需要、动机、愿意和态度,同时也使群众了解、熟悉和适应自己的性格、行为方式和作风、习惯等特点。让下属把领导者既当首长又犹如兄长看待,群众才愿意向你说心里话,反映真实情况,提出真知灼见,甚至当面诉说逆耳之言。这种由至诚之交建立的感情和权威,为做好领导工作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三是加深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感觉它。群众理解领导者的品德和才能,有一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掌握个别行为、言语到逐步理解思想品德和才智本质的过程。

  二、领导权威的确立阶段及特征

  1.领导权威阶段。一是形成领导权威基础。领导者任职以后,取得了法定权力即职务权力因素,加上个人非权力影响力即非职务权力因素,在没得到社会公认和服从之前,它们只是形成领导权威的基础,还没有形成领导权威。二是对领导权威的认可过程。这一过程是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权威地位及其作用作出肯定性社会评价。社会认可,广大人民群众公认,是领导者的权威由可能转变为现实的关键环节,否则,领导者就失去权威性。三是对领导权威的服从过程。服从是被领导者在心理认可和接受的基础上,在自己的行动中自愿地接受其支配和控制,并自觉自愿地追随其后,积极、主动地接受领导者的意志和履行其义务。四是对领导权威社会实践证明过程。领导权威作为一种持续稳定的影响力,不是靠领导者个人自封自树的,也不是靠少数被领导者吹捧起来的,而是靠社会实践有力证明而铺就的。领导权威的确立,是靠社会实践来推动的,靠社会实践来检验的,是靠人民群众来认可和服从的。

  2.领导权威特征。一是合法性。指被领导者对领导权威的认可和接受的性质和状态。这是领导权威的显著特征。二是自愿接受性。指领导权威关系的建立是自下而上形成的,不是外力强加的,是来自被领导者的自愿认可和自愿服从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被领导者作为领导客体,又是接受主体。三是有效性。指它对社会利益的满足,是领导权威的社会关系。领导权威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领导权威意味着对社会财富的支配权。如果领导权威不能满足被领导者利益的需要,被领导者也就不会满足对权威服从的需要。因此,有效性才使领导权威成为调整社会关系的控制力量。四是责任性。领导权威的责任性是被领导者对领导者作为权威主体的要求。领导者作为权威主体应对社会有所贡献,这也是领导者的权威主义地位得到认可和服从的缘由所在。相反,滥用权威、以权谋私,则是对权威的亵渎,领导者的影响力也就不复存在。五是社会公共性。领导权威是代表被领导者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的权威;在集体领导下,领导权威不是靠某个领导者所塑造的,而是众多领导者权威的综合,是复合权威。

  三、领导权威影响力的内涵及实质

  影响力是领导者的言语指令(命令、建议、劝告等)和非言语指令(榜样示范)引起被领导者作出预期反应的感召力量,它在本质上是权力人格的表现,是领导者将个人意志以各种方式施加到他人身上的能力。通俗地说,影响力就是领导者通过权力和人格魅力动员号召下级的能力。影响力强的领导能使组织成员团结起来,动员他们争取更大的成绩和获取更大的满足。领导者的影响力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即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1、权力影响力。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力是指领导者掌握合法职权并能合情合理地加以运用而产生的影响力。每个领导者在一定范围内,都掌握着由组织法规、群体规范和文化习俗所赋予的权力,这种权力归根结底是由领导者掌握的特定资源派生出来的,包括强制性的奖惩权、物质和非物质的付酬权、资源的分配权等。权力影响力具有法定性、法制性和不可抗拒性,同时也有单向、强制的特点,其产生和运用简单、便利,但权力影响力和使用是有条件的,即上级权威机构必须对领导者的合法权力给予连续性的支持,同时,领导者必须合情合理地运用权力,不能越过组织法规和团体规范滥用职权,并且方法要得当,结果要积极。

  在权力影响力中,还有两个因素虽然不是直接表现为权力本身,但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已逐渐蒙上了权力的因素这一光环和外衣。一是长期积淀下来的社会行为规范,即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产生一种意识,那就是当官的与不当官的人是不一样的,官位本身就是权力,当了官就自然地能领导指挥别人。二是资历的因素,在人们的头脑中,对那些资历深,当官时间长的领导者,自然产生一种敬畏感。

  2、非权力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是指领导者个人具有的品格、文化和心理修养对下级所产生的感召力,通俗地讲,就是指领导者个人魅力所产生的影响力或叫领导者的威信。非权力影响力与领导者的个人素质紧密相关,什么样的个体素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非权力影响力,在现代社会里,人们评价一个干部,更多的是关注他的非权力影响力的好坏和大小。因此,非权力影响力是领导者自身能力,学识和品格的综合体现。要有良好的品格修养,这是非权力影响力的核心。一是要有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现代领导者要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刻保持共产党员地纯洁性,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经得住执政地位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二是具备实事求是的优秀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按照实际情况决定方针政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求真务实,言必信,行必果,不说假话空话。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不随波逐流,不拿原则作交易,为人正直坦荡。三是凸显宽容的豁达胸怀。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和人求同存异,与人为善,不计较个人恩怨,善于团结那些跟自己意见分歧的同志一起工作。第四是严于律已的自省精神,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凡是要求下属群众做到的,领导者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要求下属群众不做的,自己首先坚决不做。工作中能严于解剖自己,反省自己,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敢于承认自己缺点和错误,不文过是非,放任自流,在思想上构筑抵御腐败的钢铁长城。四是彰显远见卓识的预见能力。能寻找和确立组织发展的正确目标,并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方向。五是表现多谋善断的决策能力。主要体现在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能够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选择出最优目标和最佳行动方案。六是富有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我国当前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领导者具备高度的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表现在能准确把握机遇,利用和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七是拥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领导者不仅要学习政治理论,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管理理论方面的知识,培养广阔的视野和较高的思维能力。

  四、行使领导权威的误区与思考

  1.认识误区。在对待领导权威这一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中存着以下误区:一是主要领导过分突出个人影响力,忽视领导集体的影响力,结果会导致下属只对主要领导一人负责,班子的整体威信不高,副手负责的工作难以推动;副手难挑重担,成熟不快,不利于班子建设。二是不恰当地将领导非权力影响力演变为人治的工具取代制度的作用,削弱了法治。良好的领导非权力影响力可以强化领导者下达的命令,使组织的行动一致,但它也可能造成领导者无所不能的虚幻意识,容易导致群众对领导者的盲目尊从,其结果淡化了制度的建设,强化了领导者个人的作用。我国目前法制尚不健全,处在监督机制不完善的社会转型期,作为一个领导者,学会树立领导权威固然重要,但要是不懂得如何正确行使领导权威,则没有任何实际效用。

  2.行使思考。一是权力的正确运用。通过命令来安排或联合下属的行动。这些命令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下属认为这些命令是合法的、正确的。这就要求领导者作出工作安排和部署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命令是否必要,安排部署的工作是否合理,命令下达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最恰当等。二是领导者人格魅力的表现。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的学识、知识,体现在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对人才的使用、培养机制,他的管理能力、资源的整合能力和配置能力,还包括他的自我反省能力、改正错误的能力、修正自身行为的能力,他的决策能力、决断力等。三是领导艺术技巧的运用。包括与下属相处必须坚持人人平等;发号施令不能高高在上;话语表达得体,充分考虑下属的心理感受;时常关心下属的个人、家庭等情况特别是困难情况;业余时间多与下属进行一些非正式沟通等。 四是互换角度,设身处地思考。领导者在使用权威的过程中,经常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下属着想,这样既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能够获得下属的支持和信任。五是注重团队建设,行使领导权威。必须强调团队整体和下属个体的结合,不论是成长和发展、利益分配还是工作分配,通过建立一致的目标引领下属团结在一起,实现组织的工作目标,这也是权威使用的突出实效。

  参考文献:

  [1] 孙立樵等主编《现代领导学教程》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12北京

  [2] 孙奎贞.《领导科学教程新编(修订版)》.第 .北京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3] 孙奎贞.《领导科学原理》.北京市.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 

  [4] 郭喜.《领导权威》.北京市.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年 

  [5] 张建伟.《权威型领导》.北京市.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