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以生为本 激发兴趣 讲活政治课

【作者】 陈家玉

【机构】 贵州省龙里中等职业学校


【正文】

      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政治原理、观点晦涩、枯燥、乏味、空洞,法律条文繁琐冗长。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怎样才能扭转着一颓废消极的心理定势?怎样才能克服昏昏欲睡、无精打采不利教学的局面?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一、注重时事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许多学生课下聊天,提起奥巴马,阿富汗问题、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玛雅文化预测等津津乐道,可是一旦上政治课却无精打采。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以时事新闻生动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时事事例丰富生动和教材有一定联系。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因此教师结合时事讲政治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景,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 

  为此,在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将社会生活作为原型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通过大量研究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把握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抓紧住这些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如国体与政体、民族与宗教、和平与发展、使用价值与价值等,这既符合认识的规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积极快乐思维,使学生进入求知欲状态去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结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四、设疑、解疑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疑点、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助推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识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引导学生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看小品“过生日”,通过不同国籍的同学为中国学生过生日送礼物的表演,激发学生思考不同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五、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便规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道理,可以用“量体裁衣”、或鞋与脚的关系来打比喻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把这一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取譬贴切,印象深刻,效果会更好。 

  六、以良好的态势激发兴趣

  这里的态势不是指由于几种力量对比出现的战略形势,而是特别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适用的肢体语言,包括教师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态势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对比,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丰富的情感,这种身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正因为“态势”具有上述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恰当运用肢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语言、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把政治课不再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造“立体渗透”的教学,增强教学实效

  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一次革命。电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把抽象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要用好教材,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编者的意图,把握教材的新特点,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新的要求。唯其如此,政治课才能真正闪烁出它独特的光芒,突现出教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