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 黄跟秀

【机构】 贵州省金沙县第二中学


【正文】

      审美教育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教育,它的任务就是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中学语文教学则是借助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活动的教育手段和过程。他的任务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能够发现美、理解美、表述美、鉴赏美进而创造美。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合格人才的心理结构,应该包括智力结构(认识)、伦理结构(意志)、审美结构(情感)三个方面,所以在中学语文数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使学生得到陶冶,受到教育,提高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师高度重视的问题。

  自然界中处处有美。正确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语文”便成为了一个玲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凭借语感, 通过想象,走进作者创作的意境,去欣赏文学作品的结构美、画面美、人物形象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者,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呢?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 教师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通过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故乡》一文有这样的语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这里的“蓝”“绿”“黄”三色交相辉映,明丽的色调描绘了一幅蓝天、碧海、沙滩、圆月瓜田美景,构成一幅优美的月夜田园图, 对少年闰土勇敢机智形象的展现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也激发“我” 对故乡的渴望之情。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出问题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探究与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春》第一题:“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朱自清在文章的结尾以人喻春,赞美春天。启发学生是否能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为这篇文章另写一个结尾吗? 教师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矛盾的并非专谈风景的《风景谈》采用曲折含蓄的笔调,融社会美于自然美。沙漠风光,月夜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憩趣、北国晨号六幅图展现出一幅恢弘博大的历史画卷,反复咀嚼你在体味到那画面上流淌着作者的一番纯情,飘荡着一片艳红,流泻着缕缕馨香,鸣奏着一直令人凤发的向上的旋律,让人神往,给人希望。细细研读,你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欣赏“风景”上,眼前真正看到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安及整个解放区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耳畔响起的是高昂亢奋的歌曲和敌人冲锋的号声,胸中荡起的是抗击日寇、保卫祖国、创造美好未来的激情。《风景谈》反应真、表现美、不愧为“美文”中的一朵奇葩,朗读它,让人赏心悦目,充满欢乐,充满信心,从而精神上得到享受。

  三、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丰富、健康的审美情感

  文学作品出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凝聚着作家的审美理想和作家的爱憎情感,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引导。

  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三峡的雄奇景象和沿岸迤逦风光,将自己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和自己的审美观念融入到具体的山光水色之中。文中写了西陵峡的“雄”、巫峡的“秀”、瞿塘峡的“险”,教师可以透过“雄”与“险”,引导学生体验在惊涛骇浪中行进的战士情怀,培养学生无畏搏击的情感;作家借对祖国山川秀美景色的描绘,倾注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审美教育有同一性。

  四、引导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提高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即赞伟大,咏平凡;颂善良,褒纯真;鞭笞丑恶, 鞭笞落后,鞭挞黑暗…… 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走进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场景壮观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显示出苏轼那英武豪迈的气概,保卫祖国边境的信心和力量。

  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以优美洗炼的语言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在轻轻荡漾着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的鲜花, 五彩缤纷,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咬文嚼字仔细揣摩那准确,生动和富有情韵的语言,真是如饮“甘霖清澈的山泉”,若观“曲径通幽的园林”,给人以质朴自然之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薄薄的青雾”一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作者创造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而这又和作者“这几天的心里颇不宁静”的心境是合拍的。在此,作者欣赏到了“无边的荷塘月色”,心里涌起几丝淡淡的喜悦,但眼前的美景使他暂时排遣又不能完全排遣的几丝淡淡的忧愁始终缠在胸间。这种喜、忧皆朦胧的心境,正和月下朦朦胧胧的环境相称。这里达到了环境与心境的统一。

  当然,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教学时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它既关系到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又关系到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既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又加强了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