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彩”度要关注的“四个”不同

【作者】 孔存洁

【机构】 山东省邹城市太平镇中心小学

【摘要】学生学习数学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感兴趣的题材,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留给学生宽松的认识空间,才会有利于知识的构建,才会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精彩度;不同
【正文】

      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才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教学就是如何把学习数学转化成积极有趣的活动,把枯燥无味的公式、计算变成有趣的学生乐于探索的问题,这是我们一线教师积极探索的不老话题,教师如何引导、创设、提供怎样的素材,放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何时进行,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教学中教师不同的情境创设、不同的认识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设计、不同的预设对教学产生的效果各异,课堂中生成性“精彩”问题,会荡起不同的涟漪。

  1、教学创设不同的情境和氛围,结果截然不同

  学生角色的进入是在不同的情境中,不是在填鸭式的强迫中进行学习的,学习应该是积极高兴的事情。伟大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则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分析了强迫教育的危害。她说:“一个儿童,如果没有学会独自一个人行动,自主地控制他的作为,自动地管理他的意志,到了成人以后,他不但容易受到别人指挥,并且遇事非依赖别人不可。一个学校里的儿童,如果不断地受教师干涉,禁止,呵斥,以至于诟骂,结果会变成一种性格上很复杂的可怜虫。”让孩子不由自主的愿意接受,乐于接受,身心才会健康地成长。

  把知识强压给学生和学生主动吸取效果会截然不同,应灌输和乐学是两码事,德国有一位学者有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学习就像人吃盐一样,强灌输就像强压光吃盐,学生咸的会难以下咽,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学生会积极接受,就像用盐做的美味一样香甜。数学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做到“入口浅、寓意深”,使学生能在丰富的,与他们的经验紧密联系的情境中感悟数学问题的产生背景、发展进程及最终完成知识的建构。

  2、教学设计不同的认知过程,效果会有所不同

  教学环节设计不同,比如提供给学生素材的先后不同,学生接受的也会有异,一是先向给提供学生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比较、总结、归纳,学生带着好奇乐于冒险。二是教师教给学生方法后,在提供素材验证,这样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验证。这样不同的认知方法效果不尽相同。

  融洽、和谐的师生课堂,对于学生的认知也非常重要,就像蓝天白云、舟帆一样,如果把课堂比作蓝天,那么和谐就是白云,用它的洁白和飘逸把天空装点得更加明媚动人;如果把课堂比作舟,那和谐就是帆,用它的矫健和丰满推动船儿乘风破浪。和谐是智慧,和谐是协调,和谐是共享。追求和谐的课堂,就是让师生的潜能充分释放,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实现。和谐是课堂教学的真谛,唯有和谐才能有效率,唯有和谐才有品位。教学活动就是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

  小学数学课堂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培养思维的良好品质,展示自己的见解和成果,让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去学习数学知识,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张扬个性等,这是一种可贵的人格品质。因此,我们教师教学中要尽量创设不同的环节、提供不同的素材,培养不同的思维品质,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3、设计呈现不同的知识建构素材,学生的参与度会有不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次旅程,不管走在哪个阶段,只要有不同的美丽风景,我们就不要轻易地强行关上眺望的车窗,不要只想着要到达最后的终点,学习重在认知,重在全程的参与,我们应该让他们从容地沐浴阳光,体验青春的激情,享受生命的温馨,学习数学是快乐的,生活和学习都是美好的,如此长成的生命才是健康的合乎理性的。”就教学内容的设计而言,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活动都应“关注学生”,都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成长需求,并立足于学生的健康和谐地成长。

  在教学中,我们要按照小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供可让学生自己分析、整理的素材,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可控性等特点,将音乐、图片、投影等多种媒体组合运用,创设具体、生动并与教材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情,进入角色,从而唤起并激发其深刻的内心情感体验,这样的素材才能吸引学生全员参与知识的建构。

  4、不同的思维培养,生成性问题荡起的 “意外”会有不同

  教育家裴斯泰洛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数学课上要让学生能敢于质疑,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挑战、敢于表达”的质疑品质。教师要把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成功诱导学生深入地探究,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起。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思考型人格,对喜欢独立自觉地思考孩子要及时肯定他们的想法,即使不太合理也要用詹旭赞许的眼光看待,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就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地探索未知,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及对事物特征的把握程度,是鉴别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和推理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进而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就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培养思考型人格品质。

  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窘境:当教学的课堂活动朝着预设的轨道一帆风顺时,突然有位学生冒出一句与教学设计可能完全不同,但又带着“金子般闪光”的“意外”发言打断了你,若对这“意外”发言给予肯定,抓住其合理成分施教,势必打乱整个教学设计,若断然否定、置之不理、惑搪塞过关,不但会轻易错过一个“千里难觅”的适合学生思维发展与创新的教学契机,而且还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时此刻,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我想应该不言而喻吧!

  参考文献:

  [1]支德银,《现代教学理念及经典运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2]邵清艳,《学生评价与学法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