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作者】 石兴绕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墨冲镇墨阳中心完全小学


【正文】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渐形成的一种高度自觉的学习行动方式。这种行动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智能的发挥。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这就指出了习惯要从早期培养.对小学生来说,应从一年级新生入学就着力于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哪些学习习惯呢?   

  一、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课本是学习的依据.学生是否会学习,首先要看他是否会阅读课本。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有了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也就能刻苦钻研,独立思考。这既有利于增强自学能力,又过程中,对定义、性质的形成,法则、公式的推导可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作业质量。为此,在教学,例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文字的叙述、图解、注释等等,教师都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变“听会”为“学会”。阅读课本有课前阅读、课中阅读和课后阅读。

  l.课前阅读。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必须加强课前阅读的培养。其目的是为听课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使之在上课时进入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把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加强课前阅读的指导,首先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阅读提纲;其次是检查阅读情况,促使学习自觉阅读。

  2.课中阅读。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进程,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把看、听、读、思、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中阅读,不同的内容应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概念性较强的定义、法则、公式等内容,因其形成的推理过程比较复杂。文字十分精炼,小学生受知识和思维的局限,自读难于完全理解。教师可先作重点讲授,再耐心指导学生逐字逐句地反复读,细心想,理解其含义。对于较为简单的后继教材,可指导学生自读,教师适当点拨予以解决。在阅读过程中,对关键性的词、句应要求学生进行划批,这有利于课后复习,把握重点,加深理解。并使之逐步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3.课后阅读。在每节新课结束,进行作业之前,应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本,然后再做作业。这有助于强化新知,促进知识向智能的转化,提高作业质量。

  二、积极听课的习惯

  上课是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发展能力和个性的基本学习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积极听课习惯的参与和支配,教学活动便难以进行。积极听课包括认真听讲,勤于分析思考、勇于质疑问难。

  l.认真听讲。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带着课前阅读存在的疑难,情绪饱满、精力集中地听讲。不仅要注意听新知识的讲授,更要注意听课堂总结。因为每堂课的总结,是教师对所学知识有条理的、整体性的高度概括,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在这关键时刻能全神贯注地听讲,在做练习时,就能举一反

  2.勤于分析思考、勇于质疑问难。学生单纯地听老师讲,不积极动脑思考,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被动的学习,是很难理解知识实质,提高解题能力的。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更要满腔热情地激励学生发问。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释疑、解惑,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应用题的教学.分析数量关系,思考解题的途径和方法,是应用题教学的关键。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勤思、多疑、善问的良好习惯。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留给学生分析思考的时间,不要读题后立即问解法;二要防止提示过多,把应用题变成式题;三要逐步把分析、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四要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同时应要求学生首先做到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找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其次要求学生找出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试述算理;再次要求学生多角度分析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最后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要求学生学会把应用题中的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三、良好的练习习惯

  练习是学生运用知识,促进知识向智能转化的有效手段。要想练的得法,练有成效,必须着力于良好的练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练习习惯包括认真审趣,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检查验算,错题订正等。

  l、认真审题。学生作业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审题是否准确。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练习前,对题目进行仔细的、认真的、周密的理察、思考、分析,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克服见到习题不思考就草率下笔的不良习惯。教学中还应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对计算题,特别是四则混合运算式题,首先要看清运算符号,弄清运算顺序;再观察数字特征,看能不能利用运算定律、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对文字题,首先要理解和、差、积、商以及乘、乘以、除、除以、扩大、缩小等等关键术语的含义,看清题目要求,确定怎样列式;再分析所列算式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对应用题,首先要读懂题意,弄清关键词语的确切含义,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再分析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回忆解决问题所必须的知识。 

  2、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书写应有美的追求。教师对学生作业的书写要加强指导,严格要求。对横式、竖式的写法;式子题一行写不下换一行的写法;数字抄错、漏字、计算错了的处理方法;四则混合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解未知数x等的写法,都应提出规范性的要求,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检查验算。许多学生练习时往往求快不求好,粗心大意,看错、抄错、写错、算错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仔细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纠正见题就做,对错不管的不良习惯。使解题达到“一次准”的水平。检验的内容:一是检验有无抄错、抄漏题目或题中数据、运算符号等。二是检验列式、计算是否正确、合理。三是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检验的方法:一是题目——包括数据、单位、运算符号与书本对照。二是横式与竖式对照。三是作业本与草稿本对照。四是上下的递推等式对照。五是根据四则计算的关系进行验算,根据生活实际进行估算。

  4、错题订正。订正作业中的错题,是学习信息的第二次反馈,是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习惯的形成要通过经常的教育,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抓,反复抓,严格抓,抓落实,使学生懂得认真作业,有错就改的意义,从小树立学习的责任感。养成有错题,查原因,自觉订正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