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践有价值的语言训练

【作者】 惠 娟

【机构】 新疆伊犁霍城县清水河镇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通过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逐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把握和运用能力,以准确、优美的语文的语言引领小学生兴致盎然地走进语文,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力。
【关键词】语言训练;语文教学
【正文】

      语言技能,基本是由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组成的操作系统。这四种技能又可以归并为两种技能,即理解技能和表达技能。两种技能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基于它们的这种联系,训练的时候要强化这种联系意识。比如,读中有写,即是阅读训练中既充满了阅读训练的资源,同时还要蕴藏着写作训练的资源,从阅读的训练中充分挖掘习作训练的资源,做到资源整合互补,不浪费资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写结合。

  1、语言教学的因材施教 

  1.1可以在拼音教学中渗入语言训练 

  根据低年级学生听觉灵敏、记忆力强的特点,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词句训练。如在汉语拼音教学阶段,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利用教材中的每一幅彩图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如教学韵母“o”时,彩图上画着一只公鸡在“喔喔叫”。我就让学生说说公鸡在干什么,然后让学生听记:“早晨,公鸡喔喔叫,叫人们早起。”教单韵母“ü”时,彩图上画着一条鲤鱼在水中吐泡泡,就让学生先说说鲤鱼在干什么,然后让学生听记小鲤鱼一边游一边顽皮地吐泡泡。例如:用“花”组词(花盆、花朵、花篮……),然后分别用这些词造句(“这里有一个花盆”、“我有一件花衣服”等)。在这个活动中,给孩子们的任务都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对增强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求知欲表现了对事物的兴趣,带有语言学习的主动性。 

  1.2教师的提问应具体形象 

  因为抽象性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问题的提法必须能促使学生思考具体的答案,不一定要作出抽象的概括。在低年级,最好先让学生描述对象的特征再过渡到抽象概括。为了突出低年级训练重点,特别要注重语言文字提问,例如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换词、加一些词使句子更具体等。 

  1.3汉语教学要与写作结合 

  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阅读水平,从一年级开始,我便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说写结合。刚开始只要求他们说句写句。之后过渡到说段写段,最后要求学生加工润色、整理成文。如观察小白兔的外貌、吃食、活动后,就让他们有条理地先说后写。我也写范文,为学生进行示范。学生兴趣浓厚,写出来的文章生动,很有生活气息。说写结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生活中转化语言的积累、语言文字的积累,应该服从于学生的运用。  

  2、汉语教学的改革 

  2.1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这既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体会,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发展形象思维。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小学语文《月光曲》中有幽静一词,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词典解释为幽雅安静,尽管十分准确,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与意境。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这样阐述: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茅屋、闪烁的灯光、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幽静的境界。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幽静的氛围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幽远静谧的意境。 

  2.2语言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语言积累 

  语言的积累,既是对具体的、个别的语句的积累,更是对各种语言现象和句子形式的积累,这种积累是更高层面的语言积累。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古今中外,经典作品不少,这些文章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几乎包罗了所有的语言现象。各种形式的语言应有尽有。所谓语言现象,就是按照语言的规律(如,语法的规则、修辞的规则)生成的无穷无尽的言语。在语言训练中,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了解更多的句子表现形式是必要的。当然,这种认识应该是感性的认识,浅显的认识,非理性的、非系统的认识。因为语言训练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语言技能的形成还需要一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积累语言。没有一定量语言的积累,则无法形成语言技能。语言的积累,既是对具体的、个别的语句的积累,更是对各种语言现象和句子形式的积累,这种积累是更高层面的语言积累。如果学生对课文中那些在表达方面有特色的语言熟视无睹,反应麻木、迟钝,或仅作一般意义上的理解,缺乏敏锐的感觉,那么他就很难形成语言技能。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往往和他语言积累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依赖于具体的、物质的语言才能进行。语言中词或短语是概念的体现形式,是概念的化身,语言中句子是判断和推理的体现形式,一个人掌握、积累的词汇量越大,认识、了解的语言现象越多,他的思维才有可能愈加敏捷、愈加深刻、愈加全面。 

  2.3语言训练要重视语感的培养 

  讲到语言训练,就不能不讲语感的培养。语感是语言技能形成的基础,培养语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感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深深植根于语文教学这块园地,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几十年来,人们或从哲学角度,或从心理学角度,或从语言学角度,或从文学角度,或从教学论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但是对它研究和论述最多的还是语文教学。语感简单说来就是人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受能力。语感有诸多特征。其中直觉性是语感最显著的特征。人对语言的这种直觉性,并非是直来直去对语言的一种简单的感知,而是人们长期对语言的学习、揣摩、比较的结果,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为基础的。换言之,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对语言的使用逐步形成了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