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诵读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罗盛珍

【机构】 贵州省龙里县教育局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全国的普遍开展,“国学热”的逐步升温,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大、中、小学开始了“诵读进课堂”的探索,伴随着泰州地区“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的“三进”活动的开展,如何通过诵读课的教学让学生事半功倍地诵读经典势在必行。本人结合这近一年多来的诵读课实践,谈几点自己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诵读课教学;实践研究
【正文】

      经典是民族永恒的宝藏,它能极大地丰富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积累,影响学生在精神理念、道德礼仪等诸多方面的行为习惯,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加扎实地学好语文,拓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近年来,随着“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全国的普遍开展,“国学热”的逐步升温,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大、中、小学开始了“诵读进课堂”的探索,伴随着泰州地区“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的“三进”活动的开展,如何通过诵读课的教学让学生事半功倍地诵读经典势在必行。本人结合这近一年多来的诵读课实践,谈几点自己的探索。

  一、有序诵读,体现丰富性,解决“读什么”的问题

  诵读什么?必须给学生提供好的诵读材料,对美好的语言材料的诵读,本身就是一种引发情绪愉快的心理活动,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按照理想,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目前的诵读没有统一教材,一般都是以学校为主体,开发校本教材。诵读教材并非越多越好,绝不能只求数量不谈质量,而是要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去诵读,并逐步积累、层层上升。据此,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生特点编写诵读教材,也可以以已经出版的配套教材作为诵读用本,供一到六年级的学生自由选读,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各位老师,各年级学生的不同需要,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班级图书角、家庭书架的图书资源,为班级诵读提供更好的诵读材料,分阶段向学生推荐课外诵读材料,并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诵读指导,努力实现差异诵读、弹性诵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读有所得。我们这近一年来选取了由我校教师参与编写的“亲近母语”系列丛书中的《日有所诵》,一个年级一册,其中的作品都是符合儿童心性的、经典的诗性文本,并根据各个年龄段孩子的阅读年龄有序地安排了诵读内容,每册后面还附录了国学经典启蒙,供学有余力的孩子诵读。一套好的经典诵读教材为孩子们诵读构筑了一个温馨、实在的成长环境。

  二、多样诵读,体现趣味性,解决“怎么读”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方式上,我们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从学校、年级段、班级、家庭、个人几个层面展开,形式丰富,趣味十足。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特点,根据风格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往往会达到神奇的阅读效果。实践中,可采用以下几种诵读类型:故事引读、对照思读、儿歌趣读、情境吟诵、配乐吟唱、游戏诵读等。

  1.情境引读。一些古诗词和现代短诗韵律、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这些诗词诵读中,我们不再单纯地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这样的诵读,如同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快乐而令人陶醉。可见,在诵读中用艺术手段创设意境,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诵读《雪仗》,我在网上下载了许多下雪天孩子们打雪仗的图片,配以轻快活泼的轻音乐,那些图片一下子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伴随美妙的音乐,在愉悦的心境中,不需要老师的指导,他们就会读得有滋有味。

  2.比较思读。就像低年级的集中识字一样,为了提高诵读课的效率,可把内容和题材相近的两篇或几篇诗文放在一起对比诵读,提高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如思乡系列、咏月系列、边塞诗系列、写景诗系列等。介绍思乡系列诗文时,我们先引导学生回顾了李白的《静夜思》,接着出示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最后出示了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尝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接着,适时引入诗人的简介及诗的写作背景资料,学生比较中理解了诗人的不同情感,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情。

  3.游戏乐读。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古诗文诵读有机地寓于游戏之中,就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在跳皮筋、踢毽子、拍手歌、跳格子中边玩边跳,既能消除学习的疲劳,又能激发学生诵读诗文的兴趣。如诵读《三字经》《木兰辞》,为了增强趣味性,我们让孩子们边跳边读,边拍手边诵读,边唱边读,学生读得饶有兴趣。诵读一些经典民歌民谣,我们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可以拍拍手,可以跺跺脚,也可以拍拍桌子,打打响指,学生读得摇头晃脑,不亦乐乎,一节诵读课,就是一场快乐之旅。

  4.想象品读。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很多诗文的语言都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作者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他们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文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如诵读流沙河的《贝壳》,从一只普普通通的空空的贝壳身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那份源自大海的已经死去的贝壳的思念。而诵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刚可先让大家想象离情别绪的特定气氛:烟雨蒙蒙中,旅舍前垂柳在微风中摇曳。在这凄冷的氛围中,配上一曲《阳关三叠》沉郁的音乐,让学生从中慢慢品读,再去想象诗人的心境,走进诗人的意境。

  5.分类赛读。一般来说,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在教完《木兰辞》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配乐朗读比赛,比谁读得有感情,再比谁背得准又快,还让学生根据所给图片背出相关的语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背古文的兴趣。

  三、反复诵读,体现实践性,解决“读出什么结果”的问题

  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所以他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故诵读强调实践性,注重读的过程,遍数多是其基本要求。在反复的诵读实践中模仿、尝试诵读方法的不同变化,再积累诵读的经验。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诵读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教师必须进行强化训练。每一篇课文,都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诵读,重点课文、精彩文段还要背诵。每上一节新课,课前一定要求同学预习,上课时一定要先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试诵读老师课前布置的课文内容,看语气语速是否合乎文意,断句、间歇是否合理,口齿是否流利,表情是否丰富。诵读得好的,当堂给予表扬,诵读得不合要求的,就让他们反复诵读,诵读到合要求为止。每上完一节课,一定要布置一些精彩文段让同学背,下节课进行检查。这样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学生自然会日诵不辍,通过诵读走向更加幸福的人生。

  童音是世界上最美最纯的天籁和谐之音,再和以宽广深厚、智慧无边的经典,美好,无与伦比。我们坚信孩子们的成长,将受益于经典美文的文学滋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这一切,都将成为孩子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成为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灯火。伴着经典,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感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