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数学教育的生动性

【作者】 蒙毅林

【机构】 贵族省都匀市小围寨办事处油行小学


【正文】

      许多人认为数学教育是枯燥无味的,其实不然。世间万物,宇宙万象都是息息相关,有迹可循的。数学的教育,虽然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没有抑扬顿挫的起伏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妙趣横生,其乐融融。数学的教育就如春天的柳芽与茶叶的毛尖般粉嘟嘟而嫩绿绿,充满了勃勃生机。你能说数学的教育不是生动的吗?

  数学教育的生动性,取决于理论联系实际。古话说:“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如果能够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就会创造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无需啰嗦,也无需再三叮嘱。记得我在上《分数的意义》时,文中列出的理论是: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同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当时我正在配图讲解,图中画的是一个圆,一个正方体和一条线段被均分4份,取其中的一份是4分之1。扫视堂下,却发现班上的27名学生中的1位学生侧过头对邻桌同学说话,我想,可恨这位学生吸引了一些学生的注意力,但转念一想,虽然他违反了课堂纪律,打乱了教学计划,但是教学现象也是千变万化的,不是吗?于是我盯着这位学生向他走去,全班同学听课的思绪好像长笛鸣响间戛然而止,都眼睁睁地围着我等待将要发生的暴风雨般的批评或是训斥。“王玉华,站起来。”我点了这学生的名。教室里静得只剩下呼吸声,此时此刻,我的分数教学中断了,望着这慢吞吞站起来的学生,我急中生智,大声说道:“同学们,这位学生违犯了课堂纪律,现在我们要吃了他。”我故意加重了“吃了他”三个字,班上的同学都笑了。我又问:“你们班原有多少人呀?”全班同学都笑着回答说:“27——”“对,但是这位同学违反了纪律,暂且不算他,还剩几位呢?” “26.”“对,我们26位同学要吃了他,一个人能分得多少呢?”我又问。大家都朗声回答:“26分之1.”我在黑板上写下了126,同学们又笑了。犯错的同学脸红了,我急忙让他坐下,帮他打圆场:“现在老师在这里,你们27位同学要把老师吃了,一个人能分得多少呢?”27位学生一字一句地大声齐答:“27分之1——”听到声震九霄的回答,看到敞开的笑脸,勿庸置疑,这堂《分数的意义》已经生动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接下来我讲解4分之1圆和4分之1正方体简直是轻车熟路。《分数的意义》教学讲解所遇到的一切难题顷刻迎刃而解。课后这位学生对我说:“老师,对《分数的意义》,原来我不懂的,现在我懂了,老师你真幽默,幽默之中带有杀气。”看呐,学生都能说出如此的话,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数学教育生动诱人所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数学教育的生动,取决于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教育的生动性,除了理论联系实际,还得画龙点睛,不言而喻。数学的教育中,如果教师能在看似枯燥无味的定理法则上点“睛”,则会救活一盘死棋,改变一场僵局,将索然无味的数学课上得声色并茂。数学,就是将文字,将现实转化为数字运算的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把握教学的准则,又要学会画龙点睛,让学生在数学文字的阅读中学会望文知意,自觉地消除对文字的恐惧,激发热爱数学的兴趣。例如一位老师在上分数与除法时,这位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分子)/(分母),教师就直接向学生点上这样的睛 :被除数(分子)就是(儿子),除数(分母)就是妈妈,这个法则的意义就是说从古到今都是妈妈背着小孩子,带着他长大的,哪里见过小孩子能背得动妈妈,带着她长大的呀!所以记住了(分子)除以(分母)=(分子)/(分母),就像妈妈背儿子一样,分子在上,分母在下。他的学生一听到这话就哈哈大笑起来。数学教育中像这样的龙眼睛仍需我们教师在自己的教育中去描绘,去装点。如此种种,既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又会不言而喻地影射出数学的“枯燥”定理和“无味”法则,知识会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头脑中。运用这种点睛法,我给学生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一个妈妈生了三姐妹,你们知道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儿吗?”学生有的猜呀猜,有的却保持着沉默,学生回答之后“都不对。”我故意给他们绕弯子:“这三姐妹啊,老大叫长,老二叫宽,老三叫高,这个妈妈就叫长方体,她逢人就说,你要问我的体积是多大?那就是123。”说完我乘机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学生恍然大悟。正方体妈妈却生了三胞胎,个个长得一模一样,脸蛋都圆圆的,后面全留了一条小辫(a),正方体妈妈逢人便说,别夸我这方方正正的身体体积了,都三胞胎乘在一堆了,我边讲边板书:Ⅴ正=a×a×a故事配上板书,既生动又形象。学生觉得公式非常好记,数学很好学。由此看来,数学教育同样是不枯燥的,相反是充满勃勃生机的。

  我们教数学,只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适当地画龙点睛,就会把数学课上得生动而具体,形象而活现。数学教育并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枯燥无味,反而在教师的主导下上得“极精妙,酷似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