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唤醒学生问题意识,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 安少山

【机构】 河北省赵县第二中学

【摘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用重大,而当今初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先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具备问题意识且改变教学理念、掌握课堂提的问题要求及掌握课堂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正文】

      问题意识是思维能力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鉴于此,本文将从问题意识的概念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三个方面来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问题意识的概念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

  在认知活动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解的问题并产生一种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即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了问题意识,学生才会主动思考并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的提高来自于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无疑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

  1、教师本身问题意识的缺失。

  当教师教学多年已习惯于既定的教学程序时,易忽视教学中日常的问题或者根本看不到问题。另外,工作环境的封闭、教学内容的重复,教学对象的相似,很容易麻痹他们,让其满足于现状不再追求专业发展上的进一步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问题意识的形成。

  2、传统教学方法的制约。

  首先是“四步曲”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语文教学“四部曲”即“词语解释”、“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多年来,师生已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于接受这千篇一律的似乎“万能”的教学模式。学生读书、思考、习作的时间被挤占,也随之泯灭了问题意识。其次是重讲解分析的“讲读教学法”的影响。重教师对课文知识内容的讲解,很容易蜕变为灌输式教学。学生机械被动的学习,对培养其问题意识也极为不利。

  3、学生本身的原因。

  首先,学生迷信权威和资料,没有思考的习惯。在大多数学生心目中,老师和教科书说的话就是“权威”,是不容反抗和质疑的。加上现在各种资料书泛滥,任何问题的答案在这些书中找到,所以根本就不用学生自己去思考也就懒于思考。其次,学生缺乏对知识的积累、整合、应用能力,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跟着老师被动地学习,哪怕老师出现了错误,他们也不能判断。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⑴教师要具备问题意识,学会反思一个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一方面会养成反思的习惯,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其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相反,缺乏问题意识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难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更不可能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那教师应怎样才能具备问题意识呢?一方面,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是教师的发现问题的前提。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系统的阅读相关学科的教育理论著作、名家作品,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理论,并以此为出发点,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借助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师才容易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借助理论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写下心得体会,思考不足从而找出问题。

  ⑵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掌握课堂提问要求。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把提问的机会和解答问题的机会给予学生,让学生在提问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思考。其次,教师提问时应做到:一是角度要新颖。问题的设计考虑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的现实,抓住热点、关注焦点、把握兴奋点,使学生有思维空间,既有感而发,又有话可说,“思”有所得。二是难度适当,坡度适中,要唤起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而不能让问题本身给学生造成新的认识困难。三是要注意问题的梯度,把难题精心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小问题,从而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的。

  ⑶教师要掌握课堂提问的策略:课前设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课中设疑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后设疑以促使学生回望反思巩固提高教学效果,下举三例分别说明。讲《孔乙己》时,于漪老师先在导入时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鲁迅先生在自己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神工鬼斧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当学生为悬念所吸引,她再一次提了一个问题:“《孔乙己》这篇小说写的是悲剧性的人物。悲剧往往令人泪下,而《孔乙己》读后,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它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于老师在课前连设多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风筝》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提出:“我”懂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文章的立意不仅在于体现误解冲突中的手足亲情,还有对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的批判,这就激活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最后一课》结束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跟小说中的韩麦尔先生一样,都是教本国语言的,你们猜猜我读了小说后有怎样的感想?”同学们提出种种猜测,钱老师动情地叙述了自己执教祖国语言的自豪感,而后要求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想,最后顺势一点:“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今天,我们完全不存在当亡国奴的问题,用这把钥匙可以做什么呢?”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可以去打开知识宝后提问设计,就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创库的大门。” “可以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这一课后提问设计,就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有问题意识的教师才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有问题意识的学生,让他们真正学会提问、学好会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为培养他们成为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