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何可英
【机构】 贵州省独山县第三中学
【摘要】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传统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新时期初中生和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在教学中能更多地体现对人文的助长、哲理的启迪和潜能的诱发,是一个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
【正文】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目前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古诗词年代久远,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只有不断创新,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古诗词教学的目标设计一定要体现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偏重前两个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个目标,并且让三个目标分离开来,这种教学设计不符合课改要求。每次接手初一的新生,我都要有意识的检查一下他们对于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如何。大多数同学只要我一提诗歌题目,他们都会朗朗上口背诵出诗歌的内容,可我一问学生对这首古诗词的赏析,几乎是一问三不知。例如人人熟知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很多学生能背能写,但是根本说不出一粒粟和万颗子的关系,也无法理解丰收与饥饿之间的深层社会原因。他们对于诗词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之上,完全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当然这不是学生的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忽略了三维目标设计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基本要求。
二、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的意境美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既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现实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时代依托整个作品来领悟品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却写了九种事物,而九种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会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三、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
四、熟悉积累诗词创作的常见手法,掌握诗词欣赏的常用技巧
诗词表达技巧的获得不能依靠教师的灌输,而需要学生结合自身鉴赏实践进行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一些零星的鉴赏体会总结成规律性的东西。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深入,这样学生的水平才会慢慢提高。当然,鉴赏经验的获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语感。
五、从古诗词中找榜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聪明、时尚、前卫、创新,但他们唯我独尊,国家意识较为淡薄。例如明星在演唱会上穿和服表演,上海力拓案中的中国雇员出卖国家机密就是年轻一代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所以做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回戌轮台”的赤胆忠心;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都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这些大诗人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
六、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作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最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终觉不如“绿”字来得好。原因是:用“绿”字诗意就更显深沉,情思浩荡,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称道。
当然,以上这些方法只是我个人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创新和尝试,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上的古诗词课大受学生的欢迎,师生共同陶醉在中华文化的海洋中,其乐无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大胆创新,敢于探索,认真实践,让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熊丽萍.初中古诗词教学方略探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01
[2]胡宜海.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其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03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目前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古诗词年代久远,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只有不断创新,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古诗词教学的目标设计一定要体现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偏重前两个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个目标,并且让三个目标分离开来,这种教学设计不符合课改要求。每次接手初一的新生,我都要有意识的检查一下他们对于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如何。大多数同学只要我一提诗歌题目,他们都会朗朗上口背诵出诗歌的内容,可我一问学生对这首古诗词的赏析,几乎是一问三不知。例如人人熟知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很多学生能背能写,但是根本说不出一粒粟和万颗子的关系,也无法理解丰收与饥饿之间的深层社会原因。他们对于诗词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之上,完全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当然这不是学生的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忽略了三维目标设计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基本要求。
二、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的意境美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既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现实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时代依托整个作品来领悟品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却写了九种事物,而九种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会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三、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
四、熟悉积累诗词创作的常见手法,掌握诗词欣赏的常用技巧
诗词表达技巧的获得不能依靠教师的灌输,而需要学生结合自身鉴赏实践进行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一些零星的鉴赏体会总结成规律性的东西。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深入,这样学生的水平才会慢慢提高。当然,鉴赏经验的获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语感。
五、从古诗词中找榜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聪明、时尚、前卫、创新,但他们唯我独尊,国家意识较为淡薄。例如明星在演唱会上穿和服表演,上海力拓案中的中国雇员出卖国家机密就是年轻一代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所以做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回戌轮台”的赤胆忠心;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都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这些大诗人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
六、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作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最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终觉不如“绿”字来得好。原因是:用“绿”字诗意就更显深沉,情思浩荡,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称道。
当然,以上这些方法只是我个人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创新和尝试,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上的古诗词课大受学生的欢迎,师生共同陶醉在中华文化的海洋中,其乐无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大胆创新,敢于探索,认真实践,让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熊丽萍.初中古诗词教学方略探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01
[2]胡宜海.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其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