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低段音乐审美趣味培养的方法
【作者】 杨富贵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牛场苗族彝族乡中心小学
【正文】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这是个 值得探讨的问题。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 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 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 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审美 教育的基础。
小学低段音乐教材(无论是部编还是省编)都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 适合于低段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 项工作。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的训练 ;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 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然而,也有一些教师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本文 想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培养审美趣味 获得美感体验
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快感的,其中包含了生理快感的成分。音乐不仅对人类,对动物也是这样( 国外有给奶牛听音乐以提高牛奶产量便是一例)。但这毕竟不是音乐审美的本质表现。我们有的教师看到女孩 喜欢跳舞,男孩子喜欢打击乐,在还没有听完全曲,学会新歌,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的情绪时便让 学生盲目地跳起来,敲起来。还有教师对音乐欣赏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粗粗一 听,简单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便草草了之。以为这就 是音乐审美教育。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 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 艺术……”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时,不能满足于对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乐。以上老师的片面做法 ,究其根源还是对审美教育认识不足。
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由五官快适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 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 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 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 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 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应该指出,当前 的一些年轻人沉溺于震耳欲聋的音响、声嘶力竭的演唱,把音乐当作一种官能满足和生理刺激的工具,不能不 说是我们基础音乐教育失败的一种表现。
二、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 开阔音乐视野
在美学界流行着一句话:“趣味无争辨。”这是说,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异的 ,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相反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 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因为低年级儿童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有责任通 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当代的音乐作品比较熟悉,因而倍感兴趣。然而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在人类历史长河下 创作了极为丰富的音乐作品,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小学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 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教材中安排 的喷呐独奏曲《百鸟朝风》、管弦乐《春节序曲》片断、民歌《马灯调》、男声齐唱《大路歌》等内容正是进 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极好的材料。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课外音乐教学活动,如学校艺术节中让有文艺特长的学 生演奏民乐,演唱民歌、名歌,有的放矢地介绍民族乐器、乐曲、民歌或历史上有名的声乐作品,让学生更多 地了解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
低年级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因而感到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 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 是音乐教学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从审美规律来看,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 审美倾向。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 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作 了这样的导入尝试:①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腊烛,②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 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着老师唱起来,老师也 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到意外,教师抓住时机发 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世界?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 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同学 们说得好,一首好的歌曲不受时间的限制,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的限止,可以传到世界的各 个角落!让大家都喜爱它!”这个导入设计非常浅近,非常生动,非常煽情,视觉、听觉获得的美感,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喜悦,最终 懂得的音乐无国界的道理深深地留在孩子的心里。
当然,审美趣味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我们进行扩展审美趣味教育 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特别是音乐素养的积累,不断进行音乐教 改的探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扩展音乐审美趣味, 开阔音乐视野。
三、提高审美品位 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 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 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许多哲学家和音乐大师对音乐的这一功能作用都作出了充分的估量,给予高度评价。 或曰“浸润心灵”,或曰“净化灵魂”,或曰“改进德行”。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具有如此巨大的 魔力?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当前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在相当范围内主旋律不响亮,优秀民族文化不占主导地位,流行歌曲作为一种 商品进入市场,渗透到各个角落,学校也不例外。低年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而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却 特别强。他们居然也跟着哼起了“哥呀,妹呀”、“情呀,爱呀”,他们居然也不谈四大天王呀,XXX呀,成了儿童追星族。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心态扭曲,迷失了人生奋斗目标,严重地危害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影响他们健 康成长。音乐老师应从中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 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 感和思想内涵,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 的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我们可以在安静、严肃 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启发学生从那雄壮的旋律,那有力的节奏,那铿锵的“起 来,起来起来”歌声呼唤中,联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与 敌人战斗的情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在音乐游戏“好朋友来了”的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们愉快地边唱边进行角色表演:“客人”来了,轻轻“敲门”,主人“开门”,互相问好;主人招待 客人“请坐”,告别再见。在唱唱、动动的活动中学生体验了朋友见面的快乐,懂得了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的 重要……事实就是如此,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 用。总之,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一方面要加强美育、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学习,正确地认识音 乐审美趣味的作用,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 的。
参考文献:
[1]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著《美学基本原理》
[2]张前、王次召著《音乐美学基础》
[3]廖乃雄《关于音乐教育的思考》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 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 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 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审美 教育的基础。
小学低段音乐教材(无论是部编还是省编)都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 适合于低段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 项工作。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的训练 ;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 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然而,也有一些教师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本文 想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培养审美趣味 获得美感体验
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快感的,其中包含了生理快感的成分。音乐不仅对人类,对动物也是这样( 国外有给奶牛听音乐以提高牛奶产量便是一例)。但这毕竟不是音乐审美的本质表现。我们有的教师看到女孩 喜欢跳舞,男孩子喜欢打击乐,在还没有听完全曲,学会新歌,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的情绪时便让 学生盲目地跳起来,敲起来。还有教师对音乐欣赏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粗粗一 听,简单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便草草了之。以为这就 是音乐审美教育。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 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 艺术……”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时,不能满足于对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乐。以上老师的片面做法 ,究其根源还是对审美教育认识不足。
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由五官快适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 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 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 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 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 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应该指出,当前 的一些年轻人沉溺于震耳欲聋的音响、声嘶力竭的演唱,把音乐当作一种官能满足和生理刺激的工具,不能不 说是我们基础音乐教育失败的一种表现。
二、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 开阔音乐视野
在美学界流行着一句话:“趣味无争辨。”这是说,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异的 ,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相反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 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因为低年级儿童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有责任通 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当代的音乐作品比较熟悉,因而倍感兴趣。然而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在人类历史长河下 创作了极为丰富的音乐作品,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小学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 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教材中安排 的喷呐独奏曲《百鸟朝风》、管弦乐《春节序曲》片断、民歌《马灯调》、男声齐唱《大路歌》等内容正是进 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极好的材料。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课外音乐教学活动,如学校艺术节中让有文艺特长的学 生演奏民乐,演唱民歌、名歌,有的放矢地介绍民族乐器、乐曲、民歌或历史上有名的声乐作品,让学生更多 地了解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
低年级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因而感到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 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 是音乐教学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从审美规律来看,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 审美倾向。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 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作 了这样的导入尝试:①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腊烛,②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 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着老师唱起来,老师也 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到意外,教师抓住时机发 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世界?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 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同学 们说得好,一首好的歌曲不受时间的限制,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的限止,可以传到世界的各 个角落!让大家都喜爱它!”这个导入设计非常浅近,非常生动,非常煽情,视觉、听觉获得的美感,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喜悦,最终 懂得的音乐无国界的道理深深地留在孩子的心里。
当然,审美趣味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我们进行扩展审美趣味教育 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特别是音乐素养的积累,不断进行音乐教 改的探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扩展音乐审美趣味, 开阔音乐视野。
三、提高审美品位 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 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 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许多哲学家和音乐大师对音乐的这一功能作用都作出了充分的估量,给予高度评价。 或曰“浸润心灵”,或曰“净化灵魂”,或曰“改进德行”。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具有如此巨大的 魔力?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当前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在相当范围内主旋律不响亮,优秀民族文化不占主导地位,流行歌曲作为一种 商品进入市场,渗透到各个角落,学校也不例外。低年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而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却 特别强。他们居然也跟着哼起了“哥呀,妹呀”、“情呀,爱呀”,他们居然也不谈四大天王呀,XXX呀,成了儿童追星族。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心态扭曲,迷失了人生奋斗目标,严重地危害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影响他们健 康成长。音乐老师应从中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 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 感和思想内涵,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 的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我们可以在安静、严肃 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启发学生从那雄壮的旋律,那有力的节奏,那铿锵的“起 来,起来起来”歌声呼唤中,联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与 敌人战斗的情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在音乐游戏“好朋友来了”的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们愉快地边唱边进行角色表演:“客人”来了,轻轻“敲门”,主人“开门”,互相问好;主人招待 客人“请坐”,告别再见。在唱唱、动动的活动中学生体验了朋友见面的快乐,懂得了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的 重要……事实就是如此,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 用。总之,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一方面要加强美育、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学习,正确地认识音 乐审美趣味的作用,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 的。
参考文献:
[1]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著《美学基本原理》
[2]张前、王次召著《音乐美学基础》
[3]廖乃雄《关于音乐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