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何以会失败——“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过程及思考
【作者】 李永梅
【机构】 重庆市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
【正文】案例背景:区教研员视导,我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例1。没时间试讲,根据我的经验,这是一个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的内容,原因在于学生必须根据乘法算式,观察,分析,推理,发现进而概括出因数、因数和积之间变与不变的关系,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认真研究别人的教学设计,发现大多数都是就乘法算式本身来创设情境的。然后从因数上来观察,发现规律。我以为非常抽象,就想另辟蹊径。于是想借助长方形长和宽的变化,引起面积的变化引出乘法算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教学这个内容。照我想象,教学设计指导思想鲜明,思路清晰,理应比较成功,可事实并非如此。现将主要教学环节反思如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实物长方形吹塑纸教具与信息:
长是20厘米,宽4是厘米。(贴吹塑纸教具在黑板上)
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算?(板书算式)如果我们想要把长方形的面积变大,有哪些方法?
2、学生说方法。(扩大长,扩大宽,把长和宽同时扩大。)
3、长不变,扩\大宽,教师相机贴上长方形吹塑纸教具。得到算式:
①20×4=40(平方厘米)
②20×8=80(平方厘米)
③20×12=120(平方厘米)
④20×16=160(平方厘米)
4、探索发现,初步理解。
①、提问:给你一分钟,请接着往下写像这样的算式,能写完吗?请把你的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图示、符号写在纸上。
(学生写算式,教师指名学生板演。)
②、交流学生的发现,寻找规律。如:
生:我发现20不变,2增加到4,积就增加了40
生:我发现20不变,8减少2,积就减少了40
生:我发现前面的因数不变,都是20,后面的因数乘2,积也乘2
生:我发现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除以2,积也除以2
①全班交流,教师结合算式进行引导,让学生不是仅仅从加和减的关系上,而是从乘和除的关系上来观察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
②追问:你能从下往上来观察因数和积的变化吗?
③追问:你能试着用符号简洁的表示出自己的发现吗?
3、揭题
师相机板书: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二、深入探究,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1、提问:除了通过改变宽的大小,让积发生变化,还可以改变谁的大小,让积发生变化呢?
生交流。如:改变长的大小,长和宽同时改变。
追问:你能像刚才这样通过摆长方形学具的方式,来写一写这样的算式吗?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至少写出三个)
2、交流算式,体验因数的变化与积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并联系图形,体会当宽不变,长发生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
20×2=40
40×2=80
60×2=120
80×2=160
3、相机板书:长方形的长乘几或者除以几,宽不变,面积也会跟着乘几或者除以几。
回叩验证:一个因数乘几或者除以几,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跟着乘几或者除以几。(0除外)
三、巩固练习,反思提升
略。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老实说,最初我对自己的设计是比较满意的,我认为总体目标的把握还是到位的,达到了如下既定教学目标:
1、通过长方形长、宽变化引起面积变化得到乘法算式,观察、发现这些规律不是空洞的纯数字上的,而是借助实实在在的长方形图形,建立表象,体会长或宽分别发生变化引起面积变化,发现因数和积之间的变化规律。2、让学生经历乘法算式的提炼过程,充分感受变与不变,在做数学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3、练习有层次性。有基础性的练习题,还有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拓展题。我以为按照这个过程下来学生应该可以学得很好。可事实上是我的一厢情愿。
创新总是和风险并存。课上下来,存在的问题有:1、探究和练习时间不够,主要是宽不变长变引起面积发生变化上;2、长方形面积变化规律提升到积的变化规律这个过程思维难度大,理解比较困难;3、在观察这一组乘法算式发现因数与积之间的变化规律时,出现了总是发现加与减的关系,观察不到核心的乘与除的关系。听课后,教研员对这样改编教材,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持怀疑态度。我以为,不是改编教材出现的问题,于是回过头来仔细思考,到底问题在哪里?
1、探究和练习时间不够。
原因一:从长方形的长不变,宽变引起面积变化得到4个乘法算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这4个乘法算式,发现长、宽和面积之间的变化规律。学生观察、对比、推理的过程中,出现了绕着宽增加几或减少几,面积就增加几或减少几这个思路上打转,而我在有(下转第83页)(上接第92页)效理答上艺术不够,耗了时间。导致了自主探究“宽不变,长变引起面积发生变化”时间不够,提升到概括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结论显得生硬。
原因二:对一个因数变化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跟着变化这个规律的应用,学生受惯性思维影响,大多数孩子选择因数相乘直接算出积,学生没有体会到观察乘法算式中因数的变化,利用积的变化规律求积的优越性,练习效果不理想。原因我在教学中没有用较大一些的数字相乘来对此进行优化对比,较小数字的乘法学生更容易选择用乘法计算。
2、长方形面积变化规律提升到积的变化规律理解生硬。
原因一:利用长方形的教具在黑板上贴,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长或者宽扩大,另一条边不变,面积也跟着扩大,学生建立了比较深刻的面积变化的表象,但是由于整节课中长方形的长和宽提到的次数太多,建立在常、宽和面积基础之上,扩展到乘法算式中即是因数、因数和积三个要素却被忽略了。所以学生自然在对比归纳中,提出的是关于长方形面积变化的规律。
原因二:我过分强调了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教学,形因为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冲淡了对抽象的数的分析,形象思维占了主体地位。如果根据长方形抽象出乘法算式之后,就取掉贴出的长方形学具,这样就规避了学生无意注意,剔除了数学之外的影响学生需要理性思维的形状、颜色等非数学因素,让学生把思维集中在对乘法算式中因数、因数和积的观察上,我也不会继续在长、宽和面积等上绕,而是自然提升到因数、因数和积,学习的效果我想可能会更好。
3、观察几组算式因数和积的变化时,乘、除几这种变化发现困难。
原因一:在借助长方形抽象出算式时,长方形的宽分别是????厘米,数字显得非常特殊,不具有一般性。学生在观察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时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加2、加4、加6这样的关系,不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乘除关系。
原因二:从学生发现因数增加2、增加4,积就是增加40、增加80,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增加实际也可以看做乘2、乘3,积也乘2乘3,学生没有发现乘除变化的理解比较直观。当学生的思维出现生成的时候,我没有及时的引导学生来对这两种关系的发现进行对比,归纳,顺应他们的思维进行有效的课堂对话,让他们自己发现这两种关系的潜在逻辑,而是生拉硬拽往积的变化规律上靠,不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所以起来有难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实物长方形吹塑纸教具与信息:
长是20厘米,宽4是厘米。(贴吹塑纸教具在黑板上)
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算?(板书算式)如果我们想要把长方形的面积变大,有哪些方法?
2、学生说方法。(扩大长,扩大宽,把长和宽同时扩大。)
3、长不变,扩\大宽,教师相机贴上长方形吹塑纸教具。得到算式:
①20×4=40(平方厘米)
②20×8=80(平方厘米)
③20×12=120(平方厘米)
④20×16=160(平方厘米)
4、探索发现,初步理解。
①、提问:给你一分钟,请接着往下写像这样的算式,能写完吗?请把你的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图示、符号写在纸上。
(学生写算式,教师指名学生板演。)
②、交流学生的发现,寻找规律。如:
生:我发现20不变,2增加到4,积就增加了40
生:我发现20不变,8减少2,积就减少了40
生:我发现前面的因数不变,都是20,后面的因数乘2,积也乘2
生:我发现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除以2,积也除以2
①全班交流,教师结合算式进行引导,让学生不是仅仅从加和减的关系上,而是从乘和除的关系上来观察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
②追问:你能从下往上来观察因数和积的变化吗?
③追问:你能试着用符号简洁的表示出自己的发现吗?
3、揭题
师相机板书: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二、深入探究,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1、提问:除了通过改变宽的大小,让积发生变化,还可以改变谁的大小,让积发生变化呢?
生交流。如:改变长的大小,长和宽同时改变。
追问:你能像刚才这样通过摆长方形学具的方式,来写一写这样的算式吗?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至少写出三个)
2、交流算式,体验因数的变化与积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并联系图形,体会当宽不变,长发生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
20×2=40
40×2=80
60×2=120
80×2=160
3、相机板书:长方形的长乘几或者除以几,宽不变,面积也会跟着乘几或者除以几。
回叩验证:一个因数乘几或者除以几,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跟着乘几或者除以几。(0除外)
三、巩固练习,反思提升
略。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老实说,最初我对自己的设计是比较满意的,我认为总体目标的把握还是到位的,达到了如下既定教学目标:
1、通过长方形长、宽变化引起面积变化得到乘法算式,观察、发现这些规律不是空洞的纯数字上的,而是借助实实在在的长方形图形,建立表象,体会长或宽分别发生变化引起面积变化,发现因数和积之间的变化规律。2、让学生经历乘法算式的提炼过程,充分感受变与不变,在做数学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3、练习有层次性。有基础性的练习题,还有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拓展题。我以为按照这个过程下来学生应该可以学得很好。可事实上是我的一厢情愿。
创新总是和风险并存。课上下来,存在的问题有:1、探究和练习时间不够,主要是宽不变长变引起面积发生变化上;2、长方形面积变化规律提升到积的变化规律这个过程思维难度大,理解比较困难;3、在观察这一组乘法算式发现因数与积之间的变化规律时,出现了总是发现加与减的关系,观察不到核心的乘与除的关系。听课后,教研员对这样改编教材,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持怀疑态度。我以为,不是改编教材出现的问题,于是回过头来仔细思考,到底问题在哪里?
1、探究和练习时间不够。
原因一:从长方形的长不变,宽变引起面积变化得到4个乘法算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这4个乘法算式,发现长、宽和面积之间的变化规律。学生观察、对比、推理的过程中,出现了绕着宽增加几或减少几,面积就增加几或减少几这个思路上打转,而我在有(下转第83页)(上接第92页)效理答上艺术不够,耗了时间。导致了自主探究“宽不变,长变引起面积发生变化”时间不够,提升到概括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结论显得生硬。
原因二:对一个因数变化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跟着变化这个规律的应用,学生受惯性思维影响,大多数孩子选择因数相乘直接算出积,学生没有体会到观察乘法算式中因数的变化,利用积的变化规律求积的优越性,练习效果不理想。原因我在教学中没有用较大一些的数字相乘来对此进行优化对比,较小数字的乘法学生更容易选择用乘法计算。
2、长方形面积变化规律提升到积的变化规律理解生硬。
原因一:利用长方形的教具在黑板上贴,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长或者宽扩大,另一条边不变,面积也跟着扩大,学生建立了比较深刻的面积变化的表象,但是由于整节课中长方形的长和宽提到的次数太多,建立在常、宽和面积基础之上,扩展到乘法算式中即是因数、因数和积三个要素却被忽略了。所以学生自然在对比归纳中,提出的是关于长方形面积变化的规律。
原因二:我过分强调了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教学,形因为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冲淡了对抽象的数的分析,形象思维占了主体地位。如果根据长方形抽象出乘法算式之后,就取掉贴出的长方形学具,这样就规避了学生无意注意,剔除了数学之外的影响学生需要理性思维的形状、颜色等非数学因素,让学生把思维集中在对乘法算式中因数、因数和积的观察上,我也不会继续在长、宽和面积等上绕,而是自然提升到因数、因数和积,学习的效果我想可能会更好。
3、观察几组算式因数和积的变化时,乘、除几这种变化发现困难。
原因一:在借助长方形抽象出算式时,长方形的宽分别是????厘米,数字显得非常特殊,不具有一般性。学生在观察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时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加2、加4、加6这样的关系,不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乘除关系。
原因二:从学生发现因数增加2、增加4,积就是增加40、增加80,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增加实际也可以看做乘2、乘3,积也乘2乘3,学生没有发现乘除变化的理解比较直观。当学生的思维出现生成的时候,我没有及时的引导学生来对这两种关系的发现进行对比,归纳,顺应他们的思维进行有效的课堂对话,让他们自己发现这两种关系的潜在逻辑,而是生拉硬拽往积的变化规律上靠,不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所以起来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