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动手操作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杨 啟
【机构】 新疆巴州库尔勒市第六小学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用新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设计丰富有趣的动手操作活动,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引发学生思考、发展数学思维,在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关键词】动手操作;学生;数学;兴趣;思维
【正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心理学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是符合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过渡的发展认识过程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动手操作活动对算法的理解、方法的掌握、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组织操作活动时,要注意把握时机,把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操作活动的“内化”,重视“动态操作”后“静态的数学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放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心理学表明,爱动手和问问题是每个儿童的天性。教师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实践操作,所获得的知识要比教师灌输的知识牢得多。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设计四人小组利用圆柱和圆锥学具,让学生用圆锥向圆柱里装沙子。学生个个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高涨。可试验结果却是:用装满沙子的圆锥向圆柱里装,有的三次装不满,有的三次装不完。虽然结果不满意,但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和求知欲,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对圆柱、圆锥的底和高进行比较,然后再装,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的求知欲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单纯地演示推导公式好得多。
二、注重操作,理清数量关系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理清数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而教学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能使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学生的大脑,形成表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已知和未知的数量关系,确定解答方法,逐步由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认识结构。如,在解决有关圆柱引申问题——把直径为20厘米,高为35厘米的圆柱,从底面直径沿着高线切成完全相同的两部分,求每一部分的表面积时,让学生同桌一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黄瓜或火腿肠动手切一切、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通过观察比较,表面积都由哪几部分组成,与原来的圆柱相比较,表面积有怎样的变化等问题,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解题思路。
三、借助操作,表达思维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习的思维过程。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并且学生的个性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短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长补短,发展数学思维。如,在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有的学生总是搞不清哪个算式是鸡的只数,哪个算式是兔子的只数。这次教学时,除了设计已知鸡头数、兔头数,求总脚数的铺垫题外,我又设计了让学生画一画的操作活动——如“鸡兔同笼8只头、22只脚,鸡、兔各几只?”解题思路是:假设8个头都是鸡头,就应该有8×2=16只鸡脚,学生用简笔画画出8个头,每个头下再画上2只脚。可还剩下22-16=6只脚,怎么会多出脚呢?学生明白每只兔子比鸡多2只脚。那就把剩下的6只脚还给兔子吧,学生继续画图,互相交流——能还原几只兔子呢?6÷2=3只兔,8-3=5只鸡。然后引导学生验证并归纳解题思路。
这样就给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帮助学生从操作中发现解法、理解解法,达到理解题意掌握方法的目的。不仅可以利用画图的顺序性,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语言的条理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通过语言交流,互相启发,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四、通过操作,引发学生思考
数学知识一经被阐明和证实,尤其是作为教学内容写在教科书上,它就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固定下来,而省略了隐含在其中的有着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而动手操作也能很好地引发学生思考。如,在复习《营养配餐》一课时,刚开始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用3种素菜和2种荤菜进行搭配,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感觉到有许多种搭配方法,但容易混乱,难以统计。这时,不少的学生就开始思考: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记住呢?于是,我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讨论、实践,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又有效的方法。可见,动手操作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而富有创造力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强了学生自强自信的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充分合理的操作活动后,及时抽象和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数学学习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一句话,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
[2]刘忠阳.新课程教学设计:数学.华文出版社,2002-0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心理学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是符合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过渡的发展认识过程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动手操作活动对算法的理解、方法的掌握、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组织操作活动时,要注意把握时机,把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操作活动的“内化”,重视“动态操作”后“静态的数学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放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心理学表明,爱动手和问问题是每个儿童的天性。教师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实践操作,所获得的知识要比教师灌输的知识牢得多。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设计四人小组利用圆柱和圆锥学具,让学生用圆锥向圆柱里装沙子。学生个个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高涨。可试验结果却是:用装满沙子的圆锥向圆柱里装,有的三次装不满,有的三次装不完。虽然结果不满意,但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和求知欲,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对圆柱、圆锥的底和高进行比较,然后再装,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的求知欲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单纯地演示推导公式好得多。
二、注重操作,理清数量关系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理清数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而教学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能使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学生的大脑,形成表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已知和未知的数量关系,确定解答方法,逐步由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认识结构。如,在解决有关圆柱引申问题——把直径为20厘米,高为35厘米的圆柱,从底面直径沿着高线切成完全相同的两部分,求每一部分的表面积时,让学生同桌一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黄瓜或火腿肠动手切一切、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通过观察比较,表面积都由哪几部分组成,与原来的圆柱相比较,表面积有怎样的变化等问题,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解题思路。
三、借助操作,表达思维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习的思维过程。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并且学生的个性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短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长补短,发展数学思维。如,在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有的学生总是搞不清哪个算式是鸡的只数,哪个算式是兔子的只数。这次教学时,除了设计已知鸡头数、兔头数,求总脚数的铺垫题外,我又设计了让学生画一画的操作活动——如“鸡兔同笼8只头、22只脚,鸡、兔各几只?”解题思路是:假设8个头都是鸡头,就应该有8×2=16只鸡脚,学生用简笔画画出8个头,每个头下再画上2只脚。可还剩下22-16=6只脚,怎么会多出脚呢?学生明白每只兔子比鸡多2只脚。那就把剩下的6只脚还给兔子吧,学生继续画图,互相交流——能还原几只兔子呢?6÷2=3只兔,8-3=5只鸡。然后引导学生验证并归纳解题思路。
这样就给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帮助学生从操作中发现解法、理解解法,达到理解题意掌握方法的目的。不仅可以利用画图的顺序性,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语言的条理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通过语言交流,互相启发,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四、通过操作,引发学生思考
数学知识一经被阐明和证实,尤其是作为教学内容写在教科书上,它就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固定下来,而省略了隐含在其中的有着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而动手操作也能很好地引发学生思考。如,在复习《营养配餐》一课时,刚开始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用3种素菜和2种荤菜进行搭配,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感觉到有许多种搭配方法,但容易混乱,难以统计。这时,不少的学生就开始思考: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记住呢?于是,我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讨论、实践,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又有效的方法。可见,动手操作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而富有创造力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强了学生自强自信的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充分合理的操作活动后,及时抽象和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数学学习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一句话,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
[2]刘忠阳.新课程教学设计:数学.华文出版社,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