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 岑朝秀
【机构】 贵州省义龙试验区万屯镇中学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教育,第一、要进行悠久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教育。第二、要进行光辉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第三、要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和优秀的中华民族英雄人物的教育。第四、要进行乡土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人们的客观需要对祖国依存关系的反映,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成为推动祖国历史不断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道德情感
【正文】
一、爱国主义教育——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旋律
“教育是事关兴国的事业,其成果是千百万学生的有效发展和行动。”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广大青少年是教育的重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其中历史教学担负着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潮流中,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迎接各种机遇与挑战,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团结全国人民为之奋斗。合乎潮流,顺乎民心。这表明,在今后的数十年内,我们的学生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康社会的建设者,成为世界进步过程中的合作与竞争者。”在这种新形势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历史教学不但要从知识、理论、技能诸方面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还需要从情感、意志、素质等方面为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打下一个坚实基础。而这些具备了高尚爱国主义情感的学生必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旋律。
二、中学历史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几个方面
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在历史教学中看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方可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一、要进行悠久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教育。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与否,人口、资源、土地等固然是基本因素,但该国人民对生活是否充满信心,每一公民是否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则更为重要。”一国的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在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只有让我们的中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非常深刻的了解,才能使他们由衷地产生对祖国的崇敬之情,进而迸发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感情。
第二、要进行光辉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缔造了光辉的东方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我们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确立中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第三、要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和优秀的中华民族英雄人物的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中国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是贫穷落后屈辱挨打的历史,也同时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我们世世代代,特别是新世纪的青年一代,应该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19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肆无忌惮地撕扯着这块肥沃而贫穷的土地,镇压敢于抗争的人们,中国人民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可爱的中国被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几万万同胞在水深火热中呻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怀着“振兴中华”的豪情,艰难地探索着一条能够指引中国步入光明的道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伟大斗争。从虎门抗英到太平天国运动,从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履战履败,履败履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中国革命开始从失败走向胜利,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现在的中学生很难真正地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等驰骋于近现代中国历史大潮中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垂史册!
在教学中,我们循着历史的轨迹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了解祖国的过去,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创建美好的明天。当今世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是威胁人类和平与安全的根源,要维护中华民族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必须振兴中华。我们每一个中学生责无旁贷!
第四、要进行乡土历史教育。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乡土历史教学则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中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人们对自己家乡的山水草木、人文景观、历史发现、社会变革等一般都有浓厚的感情。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切实,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另外,中国任何地区的历史都是中国整体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必然在该地区有所反映。以我们安徽为例,我们研究了李鸿章也就基本上了解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及洋务运动的近代化“自强”“求富”之历程;我们解析了陈独秀,也就洞悉了新文化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我们讲述了王锡鹏、葛云飞、刘铭传、聂士成、冯玉祥等等英雄人物,一股为国效命的热情也就会在学生胸间激荡;如此等等。这样的乡土历史教学会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在心中潜滋暗长,从而知乡、爱乡、进而爱国。再者,乡土化的一些资源,比如图书馆、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也为开展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条件。
一、爱国主义教育——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旋律
“教育是事关兴国的事业,其成果是千百万学生的有效发展和行动。”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广大青少年是教育的重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其中历史教学担负着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潮流中,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迎接各种机遇与挑战,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团结全国人民为之奋斗。合乎潮流,顺乎民心。这表明,在今后的数十年内,我们的学生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康社会的建设者,成为世界进步过程中的合作与竞争者。”在这种新形势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历史教学不但要从知识、理论、技能诸方面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还需要从情感、意志、素质等方面为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打下一个坚实基础。而这些具备了高尚爱国主义情感的学生必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旋律。
二、中学历史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几个方面
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在历史教学中看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方可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一、要进行悠久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教育。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与否,人口、资源、土地等固然是基本因素,但该国人民对生活是否充满信心,每一公民是否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则更为重要。”一国的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在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只有让我们的中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非常深刻的了解,才能使他们由衷地产生对祖国的崇敬之情,进而迸发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感情。
第二、要进行光辉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缔造了光辉的东方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我们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确立中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第三、要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和优秀的中华民族英雄人物的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中国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是贫穷落后屈辱挨打的历史,也同时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我们世世代代,特别是新世纪的青年一代,应该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19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肆无忌惮地撕扯着这块肥沃而贫穷的土地,镇压敢于抗争的人们,中国人民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可爱的中国被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几万万同胞在水深火热中呻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怀着“振兴中华”的豪情,艰难地探索着一条能够指引中国步入光明的道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伟大斗争。从虎门抗英到太平天国运动,从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履战履败,履败履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中国革命开始从失败走向胜利,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现在的中学生很难真正地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等驰骋于近现代中国历史大潮中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垂史册!
在教学中,我们循着历史的轨迹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了解祖国的过去,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创建美好的明天。当今世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是威胁人类和平与安全的根源,要维护中华民族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必须振兴中华。我们每一个中学生责无旁贷!
第四、要进行乡土历史教育。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乡土历史教学则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中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人们对自己家乡的山水草木、人文景观、历史发现、社会变革等一般都有浓厚的感情。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切实,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另外,中国任何地区的历史都是中国整体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必然在该地区有所反映。以我们安徽为例,我们研究了李鸿章也就基本上了解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及洋务运动的近代化“自强”“求富”之历程;我们解析了陈独秀,也就洞悉了新文化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我们讲述了王锡鹏、葛云飞、刘铭传、聂士成、冯玉祥等等英雄人物,一股为国效命的热情也就会在学生胸间激荡;如此等等。这样的乡土历史教学会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在心中潜滋暗长,从而知乡、爱乡、进而爱国。再者,乡土化的一些资源,比如图书馆、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也为开展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