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述高一化学课改的几点体会
【作者】 夏明翠
【机构】 贵州省玉屏县玉屏民族中学
【摘要】笔者在本文中从“课政的措施”;“课政的初步成效”;“对新课程的几点问题和困惑”三个方面对题目进行浅谈。【关键词】施;成效;困惑
【正文】
一、课政的措施
从教材宏观的体系结构看:教版《化学必修1》含四个专题:专题1从实验学化学。专题2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2金属及其化合物。专题4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其专题内容的选择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其顺序编排,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特点。通过专题一学习研究化学的方法思路及实验操作的学习。而专题二、三、四则是关注身边的化学;与海水、常见的金属、常见酸有关的物质的宏观性质来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
另外,从教材的微观结构看,《化学1》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科学史话、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实践活动,归纳与整理等。这些栏目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果运用得当,既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同时设置的栏目对新课程实施的老师来说,课堂行为的科学有效性和可操作笥都有帮助。
1、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实效,清楚学生在实践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
2、分析栏目功能、合理运用教材中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驶教学过程。
3、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谳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能。
4、正确处理SIS知识,改变教学策略
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研究一种物质——看组成元素——看物质类别——判断物质性质——研究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关系。
二、课改的初步成效
经过一学期的艰苦努力,化学课政工作初步打开了局面,也取得了初步成就。
(一)教师的转变
1、工作重心的转变;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学与问”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笔者现在的工作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化学教师工作重点已有了较大的转变。
2、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了不同的评价。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学生的转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项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探索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感动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真正学科中的研究滋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最低价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
三、对新课程的几点问题和困惑
1、在教第一节课进发现学生连最基本的硫酸、硝酸、碳酸纳等化学式不会写,什么是离子以及离子符号如何书写也是一窍不通,对酸、碱、盐和转换、复分解反应的判定很模糊等,可见初三与高一已存在一定的知识脱节。
2、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编写者将某些知识、内容分散排布,例如P35出现了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在P36继续出现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把原来完整的一个认识过程生硬的一劈为二,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呢?
3、课时不足与教学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虽然我们都经过了新课程培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课时不足的问题。必修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教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打破了原有化学太难、太繁。
4、手头的资料少,其中很多还是换汤不换药的,配套的练习很难找。还有我们也没有拿到后续的教材,有些内容专家说要发展,我们也不知道该发展到什么地步?考试大纲到现在还没有确定,不知道高考怎么考?
5、由于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仍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有些放不开,总觉得有些地方不讲不行,怕学生不理解。这又该如何解决?
6、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化,虽然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学习的效果却很差甚至很大一部分学生趁机玩耍,但是大部分只注重实验过程而不注重从实验中得到结论,特别是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过程不清楚。
7、人教版《化学必修1》很多问题和结论大都没有直接给出,使得大部分学生很难自学甚至不懂,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一节这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还打击学生自信心。
一、课政的措施
从教材宏观的体系结构看:教版《化学必修1》含四个专题:专题1从实验学化学。专题2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2金属及其化合物。专题4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其专题内容的选择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其顺序编排,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特点。通过专题一学习研究化学的方法思路及实验操作的学习。而专题二、三、四则是关注身边的化学;与海水、常见的金属、常见酸有关的物质的宏观性质来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
另外,从教材的微观结构看,《化学1》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科学史话、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实践活动,归纳与整理等。这些栏目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果运用得当,既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同时设置的栏目对新课程实施的老师来说,课堂行为的科学有效性和可操作笥都有帮助。
1、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实效,清楚学生在实践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
2、分析栏目功能、合理运用教材中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驶教学过程。
3、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谳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能。
4、正确处理SIS知识,改变教学策略
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研究一种物质——看组成元素——看物质类别——判断物质性质——研究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关系。
二、课改的初步成效
经过一学期的艰苦努力,化学课政工作初步打开了局面,也取得了初步成就。
(一)教师的转变
1、工作重心的转变;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学与问”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笔者现在的工作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化学教师工作重点已有了较大的转变。
2、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了不同的评价。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学生的转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项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探索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感动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真正学科中的研究滋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最低价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
三、对新课程的几点问题和困惑
1、在教第一节课进发现学生连最基本的硫酸、硝酸、碳酸纳等化学式不会写,什么是离子以及离子符号如何书写也是一窍不通,对酸、碱、盐和转换、复分解反应的判定很模糊等,可见初三与高一已存在一定的知识脱节。
2、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编写者将某些知识、内容分散排布,例如P35出现了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在P36继续出现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把原来完整的一个认识过程生硬的一劈为二,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呢?
3、课时不足与教学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虽然我们都经过了新课程培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课时不足的问题。必修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教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打破了原有化学太难、太繁。
4、手头的资料少,其中很多还是换汤不换药的,配套的练习很难找。还有我们也没有拿到后续的教材,有些内容专家说要发展,我们也不知道该发展到什么地步?考试大纲到现在还没有确定,不知道高考怎么考?
5、由于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仍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有些放不开,总觉得有些地方不讲不行,怕学生不理解。这又该如何解决?
6、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化,虽然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学习的效果却很差甚至很大一部分学生趁机玩耍,但是大部分只注重实验过程而不注重从实验中得到结论,特别是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过程不清楚。
7、人教版《化学必修1》很多问题和结论大都没有直接给出,使得大部分学生很难自学甚至不懂,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一节这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还打击学生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