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初探——以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孙权劝学》为例
【作者】 张光友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甘塘中学
【摘要】随着社会形势的进一步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的规定,现代教学模式决不能僵化。死搬硬套只能会使我们的教学处于被动的境地。为此,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教育的创新精神。因此,为论述好这一问题,我打算以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孙权劝学》为例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一是传统式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及不足;二是本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探索;三是教学中需要注重的几个问题。【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正文】
长期以来,人们人们只立足于课本,采用的是格式化的教学模式。这不但制约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致使大多数学生不忙于学业的深造,而浮想联翩,以致步入歧途。这些都与我们的教育手段及思想息息相关。为此,我们的教学呼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传统式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及不足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方法中,所包括的讲授法、演讲法、谈话法等,其中以讲授法为主。它是一种最受批评的方法之一。因此,被认为是注入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教师现场发挥和有效控制教学的进步。下面以《孙权劝学》为例加以探索。
在本课的教学中,传统式教学认为施教者为教师。教师是本节课的主体,是法号司令者,一切围绕教师而进行。
片段:教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
教师:同学们好,请坐!
教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孙权劝学》,请同学们打开第十五课。
教师:下面我们首先介绍本课的基础知识:
1、生字词情况
2、作者情况
3、写作背景介绍
教师:我们了解了本课的基础知识,下面我把课文翻译一遍,同学们请把它抄下来。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是“只”的意思;涉猎:是粗略的阅读;见:是了解;往事:是历史;耳:罢了。然后把它们串联起来就是: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接着教师说,这讲的是孙权谈读书方法的内容。然后强调考试中如果问到《孙权劝学》一文中孙权谈读书的方法的句子是什么呀,你们要记得写这句啊!——于是就板书: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孙权劝学;第二部分写吕蒙就学。最后,在写写本文的主旨就算基本上结束了课文教学。这是简单的传统式教学方法。
由此观之,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的配合下可能会激发教师现场教学的热情,也有效的赢得教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进度,对应试教育也有极大的帮助。
但所不足的是:由于它的单一性,教师在教学中无心再指导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和指导学生自我学习的培养等。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的讲解产生了依赖性,学习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方法会让教师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无趣。
二、本人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学生能更好的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以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在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同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1]这些品质的养成仅仅靠课堂那几十分钟是不够的,立足这一教学实际,我对自身教学从审美的角度立足于文本作初步的探索。
本文既不是议论文,也不是散文,是作者用经典的历史故事
情节来塑造丰满典型的人物形象,因而可以说是一篇完美的历史故事。然而,本人试图探索作者透过文本的五种形象从侧面表现人物,使自己要阐述的对象深入人心。
1.“开明君主”形象
在本课的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孙权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要让学生知道孙权虽王,但不乏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严格要求,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吕蒙的殷切爱护,足以显示其“开明君主”形象,致使吕蒙能有学习的可能性,再者,他也不失其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形象,方才有劝说吕蒙成功的可能性。因而,这一形象美,不但在该课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让学生受益匪浅,做人即要开明,做领导亦是如此。
2.“谦虚学习“形象
开国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谦虚使人进步”,谦虚不但是一种行为准则,同时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理念。正因为谦虚,正因为“吕蒙乃使就学”,才有鲁肃的“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才有“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学有所成”的自得形象
初中阶段,我们既要培养学生能够成才,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感,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豪感、自信心。本文中,吕蒙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所体现的也就是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青少年所缺乏的重要的思想品德,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4.“市侩小人”形象
按一般人对文本的解说,都将给鲁肃塑造一个极好的儒生形象,是聪明、机智、能干的谋士形象。但透过社会的角度去审视,他无非市侩小人,理由有二:一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口气,虽有高度的赞许,但不乏隐含讥讽;二是:“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可见其见利结友,市侩小人之形象跃然纸上。如若此时蒙乃一介武夫,肃未必有拜蒙母之心,是必远之,何来结友而别?如此心机,班然可见。势必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待其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的进步,人们对问题的思维将不断深化,新的语文问题会不断出现。故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的时代只有用新的思维方式才能解决新的语文问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长期以来,人们人们只立足于课本,采用的是格式化的教学模式。这不但制约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致使大多数学生不忙于学业的深造,而浮想联翩,以致步入歧途。这些都与我们的教育手段及思想息息相关。为此,我们的教学呼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传统式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及不足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方法中,所包括的讲授法、演讲法、谈话法等,其中以讲授法为主。它是一种最受批评的方法之一。因此,被认为是注入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教师现场发挥和有效控制教学的进步。下面以《孙权劝学》为例加以探索。
在本课的教学中,传统式教学认为施教者为教师。教师是本节课的主体,是法号司令者,一切围绕教师而进行。
片段:教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
教师:同学们好,请坐!
教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孙权劝学》,请同学们打开第十五课。
教师:下面我们首先介绍本课的基础知识:
1、生字词情况
2、作者情况
3、写作背景介绍
教师:我们了解了本课的基础知识,下面我把课文翻译一遍,同学们请把它抄下来。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是“只”的意思;涉猎:是粗略的阅读;见:是了解;往事:是历史;耳:罢了。然后把它们串联起来就是: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接着教师说,这讲的是孙权谈读书方法的内容。然后强调考试中如果问到《孙权劝学》一文中孙权谈读书的方法的句子是什么呀,你们要记得写这句啊!——于是就板书: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孙权劝学;第二部分写吕蒙就学。最后,在写写本文的主旨就算基本上结束了课文教学。这是简单的传统式教学方法。
由此观之,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的配合下可能会激发教师现场教学的热情,也有效的赢得教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进度,对应试教育也有极大的帮助。
但所不足的是:由于它的单一性,教师在教学中无心再指导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和指导学生自我学习的培养等。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的讲解产生了依赖性,学习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方法会让教师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无趣。
二、本人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学生能更好的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以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在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同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1]这些品质的养成仅仅靠课堂那几十分钟是不够的,立足这一教学实际,我对自身教学从审美的角度立足于文本作初步的探索。
本文既不是议论文,也不是散文,是作者用经典的历史故事
情节来塑造丰满典型的人物形象,因而可以说是一篇完美的历史故事。然而,本人试图探索作者透过文本的五种形象从侧面表现人物,使自己要阐述的对象深入人心。
1.“开明君主”形象
在本课的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孙权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要让学生知道孙权虽王,但不乏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严格要求,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吕蒙的殷切爱护,足以显示其“开明君主”形象,致使吕蒙能有学习的可能性,再者,他也不失其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形象,方才有劝说吕蒙成功的可能性。因而,这一形象美,不但在该课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让学生受益匪浅,做人即要开明,做领导亦是如此。
2.“谦虚学习“形象
开国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谦虚使人进步”,谦虚不但是一种行为准则,同时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理念。正因为谦虚,正因为“吕蒙乃使就学”,才有鲁肃的“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才有“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学有所成”的自得形象
初中阶段,我们既要培养学生能够成才,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感,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豪感、自信心。本文中,吕蒙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所体现的也就是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青少年所缺乏的重要的思想品德,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4.“市侩小人”形象
按一般人对文本的解说,都将给鲁肃塑造一个极好的儒生形象,是聪明、机智、能干的谋士形象。但透过社会的角度去审视,他无非市侩小人,理由有二:一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口气,虽有高度的赞许,但不乏隐含讥讽;二是:“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可见其见利结友,市侩小人之形象跃然纸上。如若此时蒙乃一介武夫,肃未必有拜蒙母之心,是必远之,何来结友而别?如此心机,班然可见。势必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待其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的进步,人们对问题的思维将不断深化,新的语文问题会不断出现。故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的时代只有用新的思维方式才能解决新的语文问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