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质疑”策略探析
【作者】 肖 青
【机构】 贵州省罗甸县第一小学
【正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要达到“不教”“自能”,就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而质疑无疑是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开始与动力。教师如何发挥引者、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做法。
一、给学生几把“钥匙”,让学生打开心锁
㈠第一把钥匙——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敢问。
在课堂上,大部分同学们不愿主动参与课堂,主要是缺乏学习动机与习惯,心理上存在一定的疑虑——怕自己提的问题不够有价值,从而引起同学的嘲笑。为此,教师在课堂中就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他们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消除疑虑,为他们打开那把心锁,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主动举起小手来提问,参与到课堂当中。
执教《晏子使楚》这一篇课文时,为了鼓励孩子大胆质疑,我把这个机会给了一个成绩中下的学生,结果他提的问题是:“晏子,为什么叫晏子呢?”此话一出,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有几个调皮的学生甚至反过来问道:“那你为什么叫XX呢?”孩子低着头,像犯了严重的错误似的。我并没有立刻让这位同学坐下,而是当场表扬了这位孩子。告诉他们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首先通过复习孔子、老子、孟子的原名,问道:“为什么人们称他为‘子’?”通过引导学生明白了古代人之所以在他们称呼中加一个“子”字,是表示对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看来,文中晏子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本领,所以百姓才称他为“晏子”呢?最后,我话锋一转道:“看来,我们这位同学的提问是多么的重要,他让我们全班同学了解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希望下一次继续提问题。”顿时,全班同学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后,无论哪一节课,我都能看到这位学生高高举起的小手。
㈡第二把钥匙——合理运用评价,使学生爱问。
减少小学生心理障碍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多鼓励。教师在课堂当中,对于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学生,都要给予正面的评价,对于开始不是很有价值,浮于表面的文章,教师都不能随意批评,在肯定后,再委婉地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激起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
本人常在课堂中用盖“红苹果”的办法来激励孩子质疑。每次回家预习课文之后,第二天在上新课之前,如果学生能大胆质疑,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我就在他的语文书的首页盖上一个大大“红苹果”,这“红苹果”有单片叶和双片叶,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就是一个单片叶红苹果,如果进步较大的学生,且问题又有价值,我就在上面盖上一个双片叶红苹果。半年来,学生在课堂上质疑不断,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重要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氛围活跃,较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给学生几个“支点”,让学生有点可疑
当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后,我们常遇到学生的问题过于分散,问题浅显,没有价值等问题,所以教师就必须“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那么,从何处质疑?怎样质疑呢?
㈠抛砖引玉,质疑课前
“磨刀不误砍柴功”,每新授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求学生去预习课文,并做到边读边想,把文章不懂的问题写在质疑本上。为了减少学生们预习时质疑的盲目性,我要求学生做到有针对性地提问,对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给予表扬、鼓励。如学生预习《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对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并把有价值的问题记录下来,所概括的问题如下:“美丽”表现在哪里?“美丽”有哪些特别的含义?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并要求学生不要急于回答,而是自行去阅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可以自行释疑。这样,学生又投入到如饥似渴的读书中,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是一个存疑、解疑的过程。
㈡刨根问底,质疑课中
教学过程也是需要引导学生质疑的,以“我有什么问题……”“我还有不同的意见……”“我认为……”等形式呈现课堂。并让学生自己经过潜心思索,在解疑中获取甜头,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较好地发展思维。如教学《怀念母亲》这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这一句话提出如下质疑:“既然这思念母亲是‘凄凉’的,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接着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互相研讨去解疑,从而让学生明白了作者身处他乡,因为与母亲、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里感到凄凉;但梦中又能常出现他们,感受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就自然多了一丝安慰,一份甜蜜。这样在看似矛盾的地方发问的思维方式无疑给其他学生一个很好的启发,真正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
㈢意犹未尽,质疑课后
教师不仅要在课前、课中提问,还要注意课后学生的质疑,它往往是学生有别于课前质疑那种认识体验,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深入文本的“回马枪”,是较深层次的问题,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我班的每位学生都有“课后质疑单”,学生可以对课文中感到困惑的地方提出问题,然后精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下一节课课堂上大家研讨的首要问题之一。如学生在学习完《藏戏》这一课后,有一个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样是写风俗的文章,这篇文章与前一课《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有什么不同?第二天,我就重点针对这一课,引导学生比较《藏戏》和《北京的春节》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就这样,通过学生的课后质疑,帮助学生较好地领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又激发起学生再次进入文本,深入学习的兴趣。
三、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从容思考
在教学当中,当学生对重点处及新旧知识点衔接处产生障碍时,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再次深入文本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从而使课堂上迸射出智慧之光。
如我在教学《江雪》这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这么冷的天,老人真傻,难道他能钓到鱼吗?”于是课堂上很多学生也纷纷附和。对于这个学生的质疑,我先肯定了他敢于质疑的精神,并顺势问道:“老人真的很傻吗?这么冷的天,难道他真的不知钓不到鱼吗?”学生们有所感悟似的摇了摇头。于是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体会。一会儿同学们就有了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前两句描景的诗中体会到老人是在赏景,正所谓的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于雪景之美也!而有的同学认为从诗中体会到老人的内心孤独、寂寞;有的人认为老人磨练自己的意志,因为他在遭受沉重打击之后,不愿与人同流合污,于是正在此处赏景……。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课堂中质疑的目的、意义、操作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科学质疑的同时,应给学生“空白地带”,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学习的自我意识和信心,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给学生几把“钥匙”,让学生打开心锁
㈠第一把钥匙——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敢问。
在课堂上,大部分同学们不愿主动参与课堂,主要是缺乏学习动机与习惯,心理上存在一定的疑虑——怕自己提的问题不够有价值,从而引起同学的嘲笑。为此,教师在课堂中就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他们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消除疑虑,为他们打开那把心锁,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主动举起小手来提问,参与到课堂当中。
执教《晏子使楚》这一篇课文时,为了鼓励孩子大胆质疑,我把这个机会给了一个成绩中下的学生,结果他提的问题是:“晏子,为什么叫晏子呢?”此话一出,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有几个调皮的学生甚至反过来问道:“那你为什么叫XX呢?”孩子低着头,像犯了严重的错误似的。我并没有立刻让这位同学坐下,而是当场表扬了这位孩子。告诉他们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首先通过复习孔子、老子、孟子的原名,问道:“为什么人们称他为‘子’?”通过引导学生明白了古代人之所以在他们称呼中加一个“子”字,是表示对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看来,文中晏子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本领,所以百姓才称他为“晏子”呢?最后,我话锋一转道:“看来,我们这位同学的提问是多么的重要,他让我们全班同学了解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希望下一次继续提问题。”顿时,全班同学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后,无论哪一节课,我都能看到这位学生高高举起的小手。
㈡第二把钥匙——合理运用评价,使学生爱问。
减少小学生心理障碍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多鼓励。教师在课堂当中,对于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学生,都要给予正面的评价,对于开始不是很有价值,浮于表面的文章,教师都不能随意批评,在肯定后,再委婉地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激起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
本人常在课堂中用盖“红苹果”的办法来激励孩子质疑。每次回家预习课文之后,第二天在上新课之前,如果学生能大胆质疑,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我就在他的语文书的首页盖上一个大大“红苹果”,这“红苹果”有单片叶和双片叶,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就是一个单片叶红苹果,如果进步较大的学生,且问题又有价值,我就在上面盖上一个双片叶红苹果。半年来,学生在课堂上质疑不断,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重要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氛围活跃,较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给学生几个“支点”,让学生有点可疑
当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后,我们常遇到学生的问题过于分散,问题浅显,没有价值等问题,所以教师就必须“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那么,从何处质疑?怎样质疑呢?
㈠抛砖引玉,质疑课前
“磨刀不误砍柴功”,每新授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求学生去预习课文,并做到边读边想,把文章不懂的问题写在质疑本上。为了减少学生们预习时质疑的盲目性,我要求学生做到有针对性地提问,对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给予表扬、鼓励。如学生预习《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对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并把有价值的问题记录下来,所概括的问题如下:“美丽”表现在哪里?“美丽”有哪些特别的含义?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并要求学生不要急于回答,而是自行去阅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可以自行释疑。这样,学生又投入到如饥似渴的读书中,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是一个存疑、解疑的过程。
㈡刨根问底,质疑课中
教学过程也是需要引导学生质疑的,以“我有什么问题……”“我还有不同的意见……”“我认为……”等形式呈现课堂。并让学生自己经过潜心思索,在解疑中获取甜头,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较好地发展思维。如教学《怀念母亲》这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这一句话提出如下质疑:“既然这思念母亲是‘凄凉’的,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接着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互相研讨去解疑,从而让学生明白了作者身处他乡,因为与母亲、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里感到凄凉;但梦中又能常出现他们,感受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就自然多了一丝安慰,一份甜蜜。这样在看似矛盾的地方发问的思维方式无疑给其他学生一个很好的启发,真正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
㈢意犹未尽,质疑课后
教师不仅要在课前、课中提问,还要注意课后学生的质疑,它往往是学生有别于课前质疑那种认识体验,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深入文本的“回马枪”,是较深层次的问题,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我班的每位学生都有“课后质疑单”,学生可以对课文中感到困惑的地方提出问题,然后精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下一节课课堂上大家研讨的首要问题之一。如学生在学习完《藏戏》这一课后,有一个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样是写风俗的文章,这篇文章与前一课《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有什么不同?第二天,我就重点针对这一课,引导学生比较《藏戏》和《北京的春节》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就这样,通过学生的课后质疑,帮助学生较好地领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又激发起学生再次进入文本,深入学习的兴趣。
三、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从容思考
在教学当中,当学生对重点处及新旧知识点衔接处产生障碍时,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再次深入文本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从而使课堂上迸射出智慧之光。
如我在教学《江雪》这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这么冷的天,老人真傻,难道他能钓到鱼吗?”于是课堂上很多学生也纷纷附和。对于这个学生的质疑,我先肯定了他敢于质疑的精神,并顺势问道:“老人真的很傻吗?这么冷的天,难道他真的不知钓不到鱼吗?”学生们有所感悟似的摇了摇头。于是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体会。一会儿同学们就有了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前两句描景的诗中体会到老人是在赏景,正所谓的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于雪景之美也!而有的同学认为从诗中体会到老人的内心孤独、寂寞;有的人认为老人磨练自己的意志,因为他在遭受沉重打击之后,不愿与人同流合污,于是正在此处赏景……。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课堂中质疑的目的、意义、操作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科学质疑的同时,应给学生“空白地带”,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学习的自我意识和信心,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