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种方法
【作者】 刘世群
【机构】 贵州省威宁自治县观风海中学
【正文】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更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了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成了初中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之一。鉴于此,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以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挥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切实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这一新理念的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是无法代替的。以下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几种方法:
方法一:创设阅读教学的氛围。俗话说:“言为心声”,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本,都是作者心灵的独白。但是,以往的语文教学常常把文质兼美的文本,分解成了支离破碎、互不相干的单词、独句,把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讲解得枯燥乏味,根本原因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了情感的投入和与学生的交流。阅读教学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对话,个体情感与个体情感的交流,思维结果与思维结果碰撞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个体情感,教师自己要首先投入,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自然地融入作品,逐渐靠近作者的心灵世界,从而把握作品深蕴的内涵。
方法二:让学生熟读文本。俗话说:“熟能生巧”。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诵读时间,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大概的熟知。学生还没有熟悉文本,教师就着急着开始教学,其结果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了解不多,没有思考的过程,在回答问题时常常是一问三不知,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差。所以在上语文阅读教学课前,让学生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课文,并查阅文章相关的背景及资料,更多的了解文章的知识,以备课上交流。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激发他们上课时发言的积极性。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方法三:课堂上巧用激趣和讨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精神意蕴带有不确定性,读者的经历的不同、观念的不同,加之欣赏角度的不同,对人物形象的解读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或者引导学生自主提出一个或者多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常言道:“真理越辩越明”,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教学过程,激趣和讨论的技巧运用,可以实现教师、学生、文本在“三维对话”过程中的交流、冲突、介入与融合。课堂讨论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习的热情,课堂获得的“结论”更丰富、更全面,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巩固,更能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浓厚兴趣。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其他一些课程,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
方法四:教师要学会专心倾听。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只能是引导者,教师的语言要十分具有指导性和简洁性,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则要用心倾听。这样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更深入的感受文本内容,感悟作品中深刻的主题和情感。尤其是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更加专心地倾听,不得不对讨论作出评价时,才能做到公正,不带偏见和个人感情色彩,尊重每位学生的阅读智慧和讨论成果,才不会影响学生学习和讨论的积极性。教师专心倾听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适时地介入讨论,可以确保讨论不离主题和顺利进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讨论结果。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讨论经过的印象,还可以很自然地提醒学生注意下一步讨论的方向。
方法五:教学生“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把文本内容融会贯通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默读或微声朗读等方式,细心品味文本最精彩的文字,感悟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一段文本需要重点剖析以下三个方面:抓准文眼、理清文脉、剖析内涵。“文眼”是指文本中概括性的词语或句子,抓准文眼就把握住了文本大概的内容;“文脉”是指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结构特点,意义、关系,表达形式和作用,理清文脉就可以使文本的内容条理清楚地浮现字端;“内涵”是指文本中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内涵往往比较含蓄,剖析内涵既可以最终清楚文本内容,还能完整深入地领悟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方法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很多学生,他们都有自觉预习课文,记笔记的好习惯。但是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仅仅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增加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借阅室等去借阅资料,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扩大了知识面,还能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数中学生都存在阅读面不广,知识结构较松散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阅读的面,但是这似乎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还缺乏阅读的方向,很多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要读哪些方面的书。这时,教师的丰富的阅读经验就要发挥作用了,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那似乎不现实,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以教材着手,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
方法七:鼓励学生学会创新。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中学生说话、看问题的深度、角度和方式不可能完全一样,教师可以选取文本中富于想象的文字,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想象创造的能力。阅读跟生活紧密相连,适当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把阅读更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跟角度去理解、领会文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生活的乐趣。
总之,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个人思想升华的主要方式。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中获得更多、更深刻的知识,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精神粮食的途径。
方法一:创设阅读教学的氛围。俗话说:“言为心声”,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本,都是作者心灵的独白。但是,以往的语文教学常常把文质兼美的文本,分解成了支离破碎、互不相干的单词、独句,把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讲解得枯燥乏味,根本原因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了情感的投入和与学生的交流。阅读教学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对话,个体情感与个体情感的交流,思维结果与思维结果碰撞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个体情感,教师自己要首先投入,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自然地融入作品,逐渐靠近作者的心灵世界,从而把握作品深蕴的内涵。
方法二:让学生熟读文本。俗话说:“熟能生巧”。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诵读时间,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大概的熟知。学生还没有熟悉文本,教师就着急着开始教学,其结果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了解不多,没有思考的过程,在回答问题时常常是一问三不知,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差。所以在上语文阅读教学课前,让学生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课文,并查阅文章相关的背景及资料,更多的了解文章的知识,以备课上交流。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激发他们上课时发言的积极性。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方法三:课堂上巧用激趣和讨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精神意蕴带有不确定性,读者的经历的不同、观念的不同,加之欣赏角度的不同,对人物形象的解读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或者引导学生自主提出一个或者多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常言道:“真理越辩越明”,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教学过程,激趣和讨论的技巧运用,可以实现教师、学生、文本在“三维对话”过程中的交流、冲突、介入与融合。课堂讨论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习的热情,课堂获得的“结论”更丰富、更全面,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巩固,更能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浓厚兴趣。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其他一些课程,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
方法四:教师要学会专心倾听。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只能是引导者,教师的语言要十分具有指导性和简洁性,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则要用心倾听。这样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更深入的感受文本内容,感悟作品中深刻的主题和情感。尤其是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更加专心地倾听,不得不对讨论作出评价时,才能做到公正,不带偏见和个人感情色彩,尊重每位学生的阅读智慧和讨论成果,才不会影响学生学习和讨论的积极性。教师专心倾听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适时地介入讨论,可以确保讨论不离主题和顺利进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讨论结果。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讨论经过的印象,还可以很自然地提醒学生注意下一步讨论的方向。
方法五:教学生“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把文本内容融会贯通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默读或微声朗读等方式,细心品味文本最精彩的文字,感悟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一段文本需要重点剖析以下三个方面:抓准文眼、理清文脉、剖析内涵。“文眼”是指文本中概括性的词语或句子,抓准文眼就把握住了文本大概的内容;“文脉”是指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结构特点,意义、关系,表达形式和作用,理清文脉就可以使文本的内容条理清楚地浮现字端;“内涵”是指文本中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内涵往往比较含蓄,剖析内涵既可以最终清楚文本内容,还能完整深入地领悟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方法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很多学生,他们都有自觉预习课文,记笔记的好习惯。但是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仅仅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增加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借阅室等去借阅资料,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扩大了知识面,还能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数中学生都存在阅读面不广,知识结构较松散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阅读的面,但是这似乎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还缺乏阅读的方向,很多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要读哪些方面的书。这时,教师的丰富的阅读经验就要发挥作用了,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那似乎不现实,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以教材着手,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
方法七:鼓励学生学会创新。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中学生说话、看问题的深度、角度和方式不可能完全一样,教师可以选取文本中富于想象的文字,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想象创造的能力。阅读跟生活紧密相连,适当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把阅读更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跟角度去理解、领会文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生活的乐趣。
总之,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个人思想升华的主要方式。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中获得更多、更深刻的知识,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精神粮食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