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化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作者】 郜建冬
【机构】 新疆巴州第一中学
【摘要】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是基础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文化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作为基础教育改革首先确定的培养目标。由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创新教育呼唤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更呼唤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人人都具有创新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新能力能通过教育和训练予以提高。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进行阐述。【关键词】创新性思维;创新能力;素质教育
【正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则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直观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一、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目前,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论证已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正确性,在实验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将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验证性实验所无法替代的。 例如,在讲解Fe(OH)2的制备和性质时,先告诉学生Fe(OH)2的颜色、状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的FeSO4和NaOH溶液的反应,让学生仔细观察,结果学生未能看到白色絮状沉淀,而看到的是灰绿色的沉淀。该现象立即就会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此时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原因:① 为什么要用新制的FeSO4溶液?② 为何要将滴管插入试管里溶液底部,慢慢地挤出NaOH溶液?③ 久置的NaOH溶液中会溶解了什么物质?当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分析得出FeSO4和Fe(OH)2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时,然后立即换一瓶经煮沸以除去氧气的NaOH溶液重新进行实验,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结果观察到的现象是:先得到白色沉淀,但过一会儿就转变为灰绿色,随后逐渐变为红褐色。这一现象又引起学生的疑问:怎样才能使生成的Fe(OH)2被氧化的速率减慢呢?结果经过学生一系列的思考、讨论、比较以后,最后选用在FeSO4液面上滴加几滴苯作保护层,再将滴管伸入试管底部,滴加煮沸过的NaOH溶液,就得到了Fe(OH)2白色沉淀并保持了较长的时间不变色。 通过探究性实验的开展,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激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利用开放性实验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习题是指题目的设计是开放的,答案是灵活多样的,只要答案是合理的,都是正确的。开放性习题的出现是对传统封闭性习题的挑战,这类习题旨在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范围、不同的层次去分析、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答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过程。利用开放性实验习题,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乐趣,领悟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里某无色物质时,静置分层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是“水层”,试设计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 给出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并在适当提示下认真思考、仔细分析、比较后,学生们便给出了以下几个合理简便的方案: [方案一]取一只小试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体(这是取样检验的常规方法,后面表述用“取样”),往其中加入少量的水。如果加水后,试管内的液体不分层,则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是“水层”;反之,上层为“水层”。 [方案二]取样,向其中加入少量的苯,若试管中液体分层,则说明分液漏斗中的下层为“水层”;反之,上层为“水层”。 [方案三]取样,用胶头滴管取少量待测液,滴2-3滴到无水CuSO4固体上,观察白色固体上是否有蓝色出现,若有变化,则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为“水层”;反之,上层为“水层”。
三、开展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摇篮,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例如,在钠的氧化物性质的教学中,可要求学生根据反应原理:2Na2O2 +2CO2==2Na2CO3 +O2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与Na2O2是否反应及反应后生成的产物。实验设计要求:(1)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所需的试剂、药品;(2)确定实验所需的装置、仪器及连接顺序;(3)尽可能保证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这样便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查阅资料、去设计、去探索、去创新。布置任务后,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查阅资料、设计实验。然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对他们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选择其中几组方案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对比较好的设计给予表扬,对于较差的设计则从其中找出“闪烁点”给予肯定,从而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学是学习化学这门科学的启蒙阶段,每一位从事初中化学教育的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引导学生“入门”,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在课堂教育这块主阵地上,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探索化学科学的奥秘。著名心理学家琼·皮尔杰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做过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新、发现和发明”。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只有坚持不懈地探索,才能成为具有创新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力的学生,我要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发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则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直观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一、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目前,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论证已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正确性,在实验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将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验证性实验所无法替代的。 例如,在讲解Fe(OH)2的制备和性质时,先告诉学生Fe(OH)2的颜色、状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的FeSO4和NaOH溶液的反应,让学生仔细观察,结果学生未能看到白色絮状沉淀,而看到的是灰绿色的沉淀。该现象立即就会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此时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原因:① 为什么要用新制的FeSO4溶液?② 为何要将滴管插入试管里溶液底部,慢慢地挤出NaOH溶液?③ 久置的NaOH溶液中会溶解了什么物质?当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分析得出FeSO4和Fe(OH)2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时,然后立即换一瓶经煮沸以除去氧气的NaOH溶液重新进行实验,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结果观察到的现象是:先得到白色沉淀,但过一会儿就转变为灰绿色,随后逐渐变为红褐色。这一现象又引起学生的疑问:怎样才能使生成的Fe(OH)2被氧化的速率减慢呢?结果经过学生一系列的思考、讨论、比较以后,最后选用在FeSO4液面上滴加几滴苯作保护层,再将滴管伸入试管底部,滴加煮沸过的NaOH溶液,就得到了Fe(OH)2白色沉淀并保持了较长的时间不变色。 通过探究性实验的开展,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激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利用开放性实验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习题是指题目的设计是开放的,答案是灵活多样的,只要答案是合理的,都是正确的。开放性习题的出现是对传统封闭性习题的挑战,这类习题旨在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范围、不同的层次去分析、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答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过程。利用开放性实验习题,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乐趣,领悟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里某无色物质时,静置分层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是“水层”,试设计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 给出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并在适当提示下认真思考、仔细分析、比较后,学生们便给出了以下几个合理简便的方案: [方案一]取一只小试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体(这是取样检验的常规方法,后面表述用“取样”),往其中加入少量的水。如果加水后,试管内的液体不分层,则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是“水层”;反之,上层为“水层”。 [方案二]取样,向其中加入少量的苯,若试管中液体分层,则说明分液漏斗中的下层为“水层”;反之,上层为“水层”。 [方案三]取样,用胶头滴管取少量待测液,滴2-3滴到无水CuSO4固体上,观察白色固体上是否有蓝色出现,若有变化,则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为“水层”;反之,上层为“水层”。
三、开展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摇篮,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例如,在钠的氧化物性质的教学中,可要求学生根据反应原理:2Na2O2 +2CO2==2Na2CO3 +O2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与Na2O2是否反应及反应后生成的产物。实验设计要求:(1)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所需的试剂、药品;(2)确定实验所需的装置、仪器及连接顺序;(3)尽可能保证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这样便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查阅资料、去设计、去探索、去创新。布置任务后,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查阅资料、设计实验。然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对他们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选择其中几组方案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对比较好的设计给予表扬,对于较差的设计则从其中找出“闪烁点”给予肯定,从而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学是学习化学这门科学的启蒙阶段,每一位从事初中化学教育的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引导学生“入门”,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在课堂教育这块主阵地上,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探索化学科学的奥秘。著名心理学家琼·皮尔杰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做过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新、发现和发明”。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只有坚持不懈地探索,才能成为具有创新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力的学生,我要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