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教学“舍”“得”谈
【作者】 尕措吉
【机构】 青海省兴海县城关小学
【正文】时代呼唤改革,教育需要创新。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学者在有限时间内能以少讲精讲,带动学生的多思多论,做到以点带面。新课标倡导学生主体也主要针对的是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这实际上就涉及到教师应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让学生有机会自己思考,自行研究,自主消化。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有所“得”。
一、传统教学的舍与得
(一)以教代学,舍弃了学生的体验
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传授知识、教师讲习为主,不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发展,注重趋同教育,忽视求异发展。教师为“教”而“教”,立足点从“教”出发,在这里,教师也就没有给学生时间,使其失去了主体地位。
(二)以教代学,舍弃了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
一堂语文课在老师的严密组织与控制下,上得既紧张又有序。学生正襟危坐,教师环环相扣,点滴不漏,大有程序化、神圣化的倾向,似乎这样才能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唯独看不到让学生充分消化、吸收的时间与机会,似乎那样是与严肃、庄重、神圣的语文课堂教学格格不入。
(三)以教代学,舍弃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四)以教代学,舍弃了对学生的鼓励与赏识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强调所谓的“标准、统一”而不鼓励学生的独特体验,甚至容易将有些唱反调的学生“一棒子”打倒。凡此种种就使得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信心等。
教学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应该正确处理教与学在课堂上舍与得的关系。教学是讲究取舍的艺术,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懂得取舍和适可而止,就是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实施教学。不从学生的角度实施教学即便是精彩的,也不能说是体现了较高的课堂教学能力,因为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二、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引下,建立新的“舍”“得”观
(一)教师舍弃一家之言的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获得独特体验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舍”一些讲解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和思考,不能为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剥夺学生的体验权利。其实,我们的老师在课前都能做到认真准备,钻研教材,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以便在课堂上能按部就班,组织教学。
从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看,小学这个年龄阶段,正是人生中思维训练、能力形成的黄金时期和关键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比少年时期的知识增多了,感情丰富了,思维能力的提高速度加快了,尤其是独立的意识和想要表达自己见解的愿望大大增强了,这一时期的学生的性格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很强。所以,老师应该舍去向学生灌输的时间,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多说。当然,并不是说把语文课变成学生口语训练课,而是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多说,让更多的学生去说,给学生一点表达的自由。针对以上论述,这时教师应逐渐放手或不应把已放开的手再伸过去,而应该进一步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到读、写、听、说的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只要学生克服了起步时的不适应,他们认知的潜能就会释放出来,使他们越学越聪明。再说,学生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训练的结果。如果认为学生能力差就不再训练,只能靠老师“满堂灌”,那不是他们的能力永无提高之日了吗?当然,老师在敢于放手的同时,还要善于放手。在这个过程中还得讲究一点方法,讲究一点艺术。放手不是一下子撒手不管。但无论怎样放,首先要对学生的认知潜能有足够的估计。所以,在刚开始,我们要允许学生出错。学生解答得不完善是正常的,理解错了也是常事。思考、讨论、辨别、判断正是提高的有效途径,从不正确到正确,从不完善到完善,这是学习的正常规律,学生只要真正投入就能学到知识,学到本领。这也正体现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在课堂教学时间方面,教师“舍”的仅仅是一点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可是,“得”到的却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得到改进,学习兴趣和信心大大增强,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教师也能从学生身上得到意想不到想法,并有利于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教师舍弃千课一面的课堂教学情感,学生得到情感熏陶
我们的语文课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教导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舍”去千课一面的职业脸,因为这对于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老师应舍得将自己的情感展示给学生。
(三)教师舍弃课堂教学中的过激之词,学生获得信心与鼓舞之气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对朝气蓬勃、求知欲望高涨的小学生应“舍”一些打击、否定、讽刺之词,而是要加以赞扬引导,鼓励唤醒之语。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赞赏的微笑,学生可以得到学习信心的增强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老师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也是新课标关注人、关注学生所倡导的新理念。新课标也要求用激励性的评价观评价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
当然,教师不应该把这种鼓励等同于无原则的吹捧学生。我们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见解有纰漏也应进行鼓励、赞赏并加以引导。然而,现在许多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课堂用语就是“你真棒”、“很好”、“你真了不起”。殊不知,一味的赏识也许会变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两位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是含糊的肯定:“你们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这样会让学生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所以,我们在提倡表扬、鼓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虚假的表扬不要,廉价的赏识更不足取。
一、传统教学的舍与得
(一)以教代学,舍弃了学生的体验
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传授知识、教师讲习为主,不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发展,注重趋同教育,忽视求异发展。教师为“教”而“教”,立足点从“教”出发,在这里,教师也就没有给学生时间,使其失去了主体地位。
(二)以教代学,舍弃了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
一堂语文课在老师的严密组织与控制下,上得既紧张又有序。学生正襟危坐,教师环环相扣,点滴不漏,大有程序化、神圣化的倾向,似乎这样才能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唯独看不到让学生充分消化、吸收的时间与机会,似乎那样是与严肃、庄重、神圣的语文课堂教学格格不入。
(三)以教代学,舍弃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四)以教代学,舍弃了对学生的鼓励与赏识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强调所谓的“标准、统一”而不鼓励学生的独特体验,甚至容易将有些唱反调的学生“一棒子”打倒。凡此种种就使得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信心等。
教学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应该正确处理教与学在课堂上舍与得的关系。教学是讲究取舍的艺术,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懂得取舍和适可而止,就是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实施教学。不从学生的角度实施教学即便是精彩的,也不能说是体现了较高的课堂教学能力,因为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二、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引下,建立新的“舍”“得”观
(一)教师舍弃一家之言的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获得独特体验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舍”一些讲解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和思考,不能为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剥夺学生的体验权利。其实,我们的老师在课前都能做到认真准备,钻研教材,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以便在课堂上能按部就班,组织教学。
从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看,小学这个年龄阶段,正是人生中思维训练、能力形成的黄金时期和关键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比少年时期的知识增多了,感情丰富了,思维能力的提高速度加快了,尤其是独立的意识和想要表达自己见解的愿望大大增强了,这一时期的学生的性格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很强。所以,老师应该舍去向学生灌输的时间,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多说。当然,并不是说把语文课变成学生口语训练课,而是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多说,让更多的学生去说,给学生一点表达的自由。针对以上论述,这时教师应逐渐放手或不应把已放开的手再伸过去,而应该进一步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到读、写、听、说的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只要学生克服了起步时的不适应,他们认知的潜能就会释放出来,使他们越学越聪明。再说,学生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训练的结果。如果认为学生能力差就不再训练,只能靠老师“满堂灌”,那不是他们的能力永无提高之日了吗?当然,老师在敢于放手的同时,还要善于放手。在这个过程中还得讲究一点方法,讲究一点艺术。放手不是一下子撒手不管。但无论怎样放,首先要对学生的认知潜能有足够的估计。所以,在刚开始,我们要允许学生出错。学生解答得不完善是正常的,理解错了也是常事。思考、讨论、辨别、判断正是提高的有效途径,从不正确到正确,从不完善到完善,这是学习的正常规律,学生只要真正投入就能学到知识,学到本领。这也正体现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在课堂教学时间方面,教师“舍”的仅仅是一点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可是,“得”到的却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得到改进,学习兴趣和信心大大增强,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教师也能从学生身上得到意想不到想法,并有利于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教师舍弃千课一面的课堂教学情感,学生得到情感熏陶
我们的语文课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教导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舍”去千课一面的职业脸,因为这对于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老师应舍得将自己的情感展示给学生。
(三)教师舍弃课堂教学中的过激之词,学生获得信心与鼓舞之气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对朝气蓬勃、求知欲望高涨的小学生应“舍”一些打击、否定、讽刺之词,而是要加以赞扬引导,鼓励唤醒之语。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赞赏的微笑,学生可以得到学习信心的增强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老师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也是新课标关注人、关注学生所倡导的新理念。新课标也要求用激励性的评价观评价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
当然,教师不应该把这种鼓励等同于无原则的吹捧学生。我们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见解有纰漏也应进行鼓励、赞赏并加以引导。然而,现在许多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课堂用语就是“你真棒”、“很好”、“你真了不起”。殊不知,一味的赏识也许会变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两位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是含糊的肯定:“你们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这样会让学生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所以,我们在提倡表扬、鼓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虚假的表扬不要,廉价的赏识更不足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