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探究
【作者】 邢 妍
【机构】 新疆石河子121团第一小学
【摘要】如何让教师、学生、编者和文本实现有效的对话,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笔者以为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非常重要,应予以高度地重视。【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
【正文】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阅读也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角色错位——个体学习无指导。听课中发现,当前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有以下几种不当的角色表现:一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召集人。整堂课都是学生自己在“哇啦哇啦”地读书,吵吵闹闹地讨论,教师显得无所事事,课堂教学缺乏目标性,实际效益太低。二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交流活动的旁听者。在学生交流资料或汇报读书收获时,教师始终不置可否,也不加引导,造成学生漫无边际地交流,云山雾海地汇报,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活动过于肤浅。三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捧场人。无论学生读书、发言的情况如何,教师总是赞不绝口:“棒极了!”“真了不起”“想不到你这么聪明!”由于教师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地位,使得课堂上该引导的地方得不到适时引导,该深化的地方得不到及时深化,该训练的地方得不到有效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不作为”行为,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学而不思——自读自悟不交流。现在的语文教学很流行“你读读”、“你再读读”之类的话语。有位老师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让学生朗读,先是学生一个一个地读,然后读给同桌听,再小组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教师还在盲目地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这就走入“学而不思”的误区。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由于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其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在这种情况下,若教师只是让学生一味地“读中感悟”,“读中获得思想启迪,读中享受审美乐趣”,“只要多读,体验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学生在这种只读不交流的情况下,感受、体验、理解都常常是迷迷茫茫,不清不楚甚至不知正误。而我们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主体而忘了自己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忘了主导。
(三)思而不学——“谈谈体会”不踏实。学生还没读懂课文,甚至文章还没好好读,师生对话就已经开始了。学生离开了文本与教师泛泛而谈,所以,常常会有漫无头绪、漏洞百出的“独特体验”,教师也只好跟着学生天马行空。
这些做法极大地抹杀学生能动的一面,同时又使阅读这一个个性特征明显的行为,演变成了片面追求“共性”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就难以得到张扬,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从阅读教学的现状看,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学,积极探索、研究其策略已是必然。
二、个性化阅读的内涵
什么是“阅读”?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对这个基本概念,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理念和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所谓的个性化阅读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程度差异和需求差异,鼓励和允许他们选择相应的阅读内容、方式、方法及学习的伙伴,让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文本、走近文本的过程中体现个人的特性,呈现其不同的搜集信息的方式、思维、体验、感悟、见解、朗读等,尽可能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
三、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在平等对话中引发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也说道:“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的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能让每一名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学习氛围。
(二)在自我感悟中体验成功。《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三)在自主探索中学会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在阅读过程中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探索、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间接的创新感受,从而满足学生自主探索的需要。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启发学生:学了课文,你最想对同学们,对全社会的人们说的是什么?在学生说话以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精心保护地球吧,然后引发讨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相互交流交流。于是学生纷纷交流了自己的看法。
总之,阅读教学应突破以“课堂唯一”的做法,要注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自由的活动中觉得阅读是快乐的、是有价值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自由、健康、向上的良好个性,让学生的健康个性在活动中得以飞扬。
参考文献:
[1]曹卫星;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实施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4年10期
[2]赵子志;个性化阅读策略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5年05期
[3]王春锡;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指导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年06期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角色错位——个体学习无指导。听课中发现,当前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有以下几种不当的角色表现:一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召集人。整堂课都是学生自己在“哇啦哇啦”地读书,吵吵闹闹地讨论,教师显得无所事事,课堂教学缺乏目标性,实际效益太低。二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交流活动的旁听者。在学生交流资料或汇报读书收获时,教师始终不置可否,也不加引导,造成学生漫无边际地交流,云山雾海地汇报,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活动过于肤浅。三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捧场人。无论学生读书、发言的情况如何,教师总是赞不绝口:“棒极了!”“真了不起”“想不到你这么聪明!”由于教师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地位,使得课堂上该引导的地方得不到适时引导,该深化的地方得不到及时深化,该训练的地方得不到有效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不作为”行为,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学而不思——自读自悟不交流。现在的语文教学很流行“你读读”、“你再读读”之类的话语。有位老师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让学生朗读,先是学生一个一个地读,然后读给同桌听,再小组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教师还在盲目地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这就走入“学而不思”的误区。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由于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其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在这种情况下,若教师只是让学生一味地“读中感悟”,“读中获得思想启迪,读中享受审美乐趣”,“只要多读,体验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学生在这种只读不交流的情况下,感受、体验、理解都常常是迷迷茫茫,不清不楚甚至不知正误。而我们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主体而忘了自己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忘了主导。
(三)思而不学——“谈谈体会”不踏实。学生还没读懂课文,甚至文章还没好好读,师生对话就已经开始了。学生离开了文本与教师泛泛而谈,所以,常常会有漫无头绪、漏洞百出的“独特体验”,教师也只好跟着学生天马行空。
这些做法极大地抹杀学生能动的一面,同时又使阅读这一个个性特征明显的行为,演变成了片面追求“共性”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就难以得到张扬,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从阅读教学的现状看,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学,积极探索、研究其策略已是必然。
二、个性化阅读的内涵
什么是“阅读”?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对这个基本概念,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理念和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所谓的个性化阅读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程度差异和需求差异,鼓励和允许他们选择相应的阅读内容、方式、方法及学习的伙伴,让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文本、走近文本的过程中体现个人的特性,呈现其不同的搜集信息的方式、思维、体验、感悟、见解、朗读等,尽可能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
三、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在平等对话中引发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也说道:“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的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能让每一名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学习氛围。
(二)在自我感悟中体验成功。《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三)在自主探索中学会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在阅读过程中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探索、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间接的创新感受,从而满足学生自主探索的需要。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启发学生:学了课文,你最想对同学们,对全社会的人们说的是什么?在学生说话以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精心保护地球吧,然后引发讨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相互交流交流。于是学生纷纷交流了自己的看法。
总之,阅读教学应突破以“课堂唯一”的做法,要注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自由的活动中觉得阅读是快乐的、是有价值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自由、健康、向上的良好个性,让学生的健康个性在活动中得以飞扬。
参考文献:
[1]曹卫星;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实施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4年10期
[2]赵子志;个性化阅读策略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5年05期
[3]王春锡;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指导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