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思维创新,让小学数学课堂精彩无限
【作者】 李翠英
【机构】 河北省赵县范庄镇大夫庄办事处中心学校
【摘要】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本文就针对小学数学中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简要的探讨。【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探究
【正文】 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是让他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人民,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要素,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作为一名小学数学工作者,必须从小学开始把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做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为将来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创新意识
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能激发和引导人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探索事物欲望,直接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和智力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将学习作为内心需求,激发创新欲望。
1、以问题为导向,创设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创设适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数学兴趣。如在一次春游活动中,春游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准备组织五年级学生包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45个学生,还有15个学生没座位;如果每辆车坐50个学生,最后一辆车还剩若干个座位空着,你知道五年级有多少名学生,包多少辆车吗?”面对这个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了学生对新知的渴望。
2、动手操作,培养学习兴趣。教学中精心策划、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能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时,我让学生自制一个长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不同的长、宽、高剪开,铺成平面图,并画出平面图,然后小组讨论有几个平面,相对应的面在什么位置,并用竞赛方式激励学生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3、适时使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适合这一时期学生年龄特征与心理需要。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内容时,利用投影仪、幻灯片等多媒体设备,多维多角度展示,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刺激学生各种感官,增强教学的真实感和直观性,激发求知欲望,调动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兴趣。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并适时点拔,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创设学生探索、反思、交流时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可发挥学生创造性,发展创新思维。
1、精选教法,激发创新欲望。数学知识具有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心理特征出发,精选教法,创设和诱发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在参与发现、探索讨论过程自主获取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我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模型,让学生找出生活中与这相同的实例,从边、角、对角线等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共同点:“两组对边平行”,进一步归纳总结出“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等,学生越探越想探,下课时间到了,一个学生突然大声说:“老师这么快就下课了。”
2、体验应用价值,学生想创新。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是数学本身发展需要和教学目标要求。教学中,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和挖掘,设计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充实教学内容,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应用性的、思维型的实践活动,可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一次数学活动中,我设计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在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矩形内建造一个花坛,要求花坛所占面积恰好为矩形的一半,试给出设计图形。”由于答案不唯一,打破了学生“陈规思维”的束缚,有的利用三角形与长方形底、高相等关系设计,有的利用长方形轴对称性设计,有的设计成圆形花坛,有的设计成正方形花坛,有的设计成小长方形花坛,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设计,动脑思考,动手解决,适合各种层次学生自由发展,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创造热情,唤醒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促进创新技能形成
数学能力是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1、“根据条件提问题”培养创新思维。面对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开放型题目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通过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运用数学知识探索、推断,得到多个结果。如在一次开放性教学实践中,我设计“根据‘48-16-11’算式自编应用题”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全班列出12道应用题,彰显思维的多样性,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思维。
2、“一题多解”拓展创新思维。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既能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一次数学活动中,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在2、4、6、7、10这五个数中找出与众不同的数,并说出理由”。学生从不同标准,经过独立思考,全班找到多种答案。
3、一题多变”问题发展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过程,要经过“从发散到集中,再从集中到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创造思维发展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各处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一题多变”问题,可使学生在寻求各种结果中,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5元钱,你打算买什么?学生听到问题后反应积极,有的学生准备买文具;有的学生准备买书;有的学生准备买食品。大半学生还算出了准备买多少钱的东西,自己还剩多少钱。这类问题对学生有很大的挑战性,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学生创新思维不是纯粹的智力活动,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取得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后盾。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总结经验、取长补短,渗透于数学的全过程,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一、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创新意识
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能激发和引导人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探索事物欲望,直接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和智力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将学习作为内心需求,激发创新欲望。
1、以问题为导向,创设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创设适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数学兴趣。如在一次春游活动中,春游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准备组织五年级学生包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45个学生,还有15个学生没座位;如果每辆车坐50个学生,最后一辆车还剩若干个座位空着,你知道五年级有多少名学生,包多少辆车吗?”面对这个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了学生对新知的渴望。
2、动手操作,培养学习兴趣。教学中精心策划、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能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时,我让学生自制一个长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不同的长、宽、高剪开,铺成平面图,并画出平面图,然后小组讨论有几个平面,相对应的面在什么位置,并用竞赛方式激励学生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3、适时使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适合这一时期学生年龄特征与心理需要。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内容时,利用投影仪、幻灯片等多媒体设备,多维多角度展示,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刺激学生各种感官,增强教学的真实感和直观性,激发求知欲望,调动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兴趣。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并适时点拔,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创设学生探索、反思、交流时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可发挥学生创造性,发展创新思维。
1、精选教法,激发创新欲望。数学知识具有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心理特征出发,精选教法,创设和诱发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在参与发现、探索讨论过程自主获取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我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模型,让学生找出生活中与这相同的实例,从边、角、对角线等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共同点:“两组对边平行”,进一步归纳总结出“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等,学生越探越想探,下课时间到了,一个学生突然大声说:“老师这么快就下课了。”
2、体验应用价值,学生想创新。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是数学本身发展需要和教学目标要求。教学中,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和挖掘,设计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充实教学内容,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应用性的、思维型的实践活动,可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一次数学活动中,我设计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在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矩形内建造一个花坛,要求花坛所占面积恰好为矩形的一半,试给出设计图形。”由于答案不唯一,打破了学生“陈规思维”的束缚,有的利用三角形与长方形底、高相等关系设计,有的利用长方形轴对称性设计,有的设计成圆形花坛,有的设计成正方形花坛,有的设计成小长方形花坛,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设计,动脑思考,动手解决,适合各种层次学生自由发展,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创造热情,唤醒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促进创新技能形成
数学能力是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1、“根据条件提问题”培养创新思维。面对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开放型题目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通过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运用数学知识探索、推断,得到多个结果。如在一次开放性教学实践中,我设计“根据‘48-16-11’算式自编应用题”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全班列出12道应用题,彰显思维的多样性,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思维。
2、“一题多解”拓展创新思维。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既能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一次数学活动中,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在2、4、6、7、10这五个数中找出与众不同的数,并说出理由”。学生从不同标准,经过独立思考,全班找到多种答案。
3、一题多变”问题发展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过程,要经过“从发散到集中,再从集中到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创造思维发展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各处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一题多变”问题,可使学生在寻求各种结果中,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5元钱,你打算买什么?学生听到问题后反应积极,有的学生准备买文具;有的学生准备买书;有的学生准备买食品。大半学生还算出了准备买多少钱的东西,自己还剩多少钱。这类问题对学生有很大的挑战性,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学生创新思维不是纯粹的智力活动,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取得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后盾。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总结经验、取长补短,渗透于数学的全过程,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