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
【作者】 佘海燕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第二十八中学校
【正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初中学生正处在兴趣的发展时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上化学实验课,特别感兴趣。化学教学若离开了观察和实验,就成了纸上谈兵。中学化学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这是由实验本身的特点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所决定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重视实验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和实验技能,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学生中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对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化学实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教学直观主动,能直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兴趣,以诱发最佳的学习动机,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兴趣源于好奇心,也出于“实践成功”的欣慰感。如:化学启蒙的第一节课并不那么急于上新课,而是演示一组有趣实验:如“魔棒点灯”、“清水变果汁”、“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通过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动脑(问题的实质)、动口(描述实验现象)从而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常言道:眼见为实。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充满了好奇心,恨不得早一点跨进化学科学的殿堂,更希望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亲手动一动、做一做,化学课堂教学应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更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完成家庭实验,大力提倡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改进,从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分别让学生亲自向石蕊试液和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这时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通过亲自实验,并观察到了实验现象,教师再作分析、归纳,就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兴趣盎然,惊奇不已,纷纷探讨其所以然来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学习化学概念和规律时,如果教师只注重讲解而不作演示,学生很难形成完整清晰的概念,通过实验平台,可以使学生对化学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
二、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新知识,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生天生好动,凡事希望探索,对实验有操作的欲望。教学中的实验,特别是学生实验可以满足学生这一方面的需要。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是实验的操作者,实验的成功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化学、探索科技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加强演示实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做实验;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实验的新颖性,尽可能通过实验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教师有趣、新奇的演示实验,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铁的性质时,我们将教材中铁钉生锈演示实验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回去做,到了上这一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让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再进一步讨论“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你能有办法防止生锈吗?”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铁生锈的原因并对铁器防锈的方法也有了较深的了解,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生活的能力。很明显,这一课堂改革教法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讲授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燃烧实验时,尽可能多地联系实际,用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讨论。如:用一个玻璃杯罩住高低不同的两支燃着的蜡烛,一段时间后,哪一支蜡烛先熄灭?为什么?这一问题具有开发性,学生经过激热的争论,明白了蜡烛熄灭的关键在于蜡烛与氧气隔绝的本质原因,再讨论答案就显而易见了。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既能理解了燃烧的条件,掌握了所学知识,通过平等交流,改善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开放性实验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他们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同时使学生获得接受化学知识的能力——实验方法和技能,即实验能力。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该科学的组织学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使他自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他们的荣誉感,提高化学实验的成效。例如,教师可以先问同学们这样一个问题,“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上记下老师讲的重点:①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记:“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药品受热均匀,气体容易逸出”;②给试管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加热,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记:“让试管受热均匀,不易破裂”。③安装试管时,为什么要试管口略向下倾斜?记:“防止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入试管,导致试管破裂”。这个开放性实验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他们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如在讲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
(1)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
(2)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3)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在此基础了老师再次将知识面拓展,“其它的金属也有锈蚀的情况,情况和铁一样吗?大家可以在课外继续探究。”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甚佳。这样的话,教师就让同学们对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荣誉感。
综上所述,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实验教学得到逐步加强,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化学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且转变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观念,科学组织,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实验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化学为他们带来的乐趣,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一、化学实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教学直观主动,能直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兴趣,以诱发最佳的学习动机,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兴趣源于好奇心,也出于“实践成功”的欣慰感。如:化学启蒙的第一节课并不那么急于上新课,而是演示一组有趣实验:如“魔棒点灯”、“清水变果汁”、“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通过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动脑(问题的实质)、动口(描述实验现象)从而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常言道:眼见为实。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充满了好奇心,恨不得早一点跨进化学科学的殿堂,更希望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亲手动一动、做一做,化学课堂教学应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更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完成家庭实验,大力提倡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改进,从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分别让学生亲自向石蕊试液和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这时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通过亲自实验,并观察到了实验现象,教师再作分析、归纳,就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兴趣盎然,惊奇不已,纷纷探讨其所以然来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学习化学概念和规律时,如果教师只注重讲解而不作演示,学生很难形成完整清晰的概念,通过实验平台,可以使学生对化学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
二、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新知识,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生天生好动,凡事希望探索,对实验有操作的欲望。教学中的实验,特别是学生实验可以满足学生这一方面的需要。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是实验的操作者,实验的成功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化学、探索科技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加强演示实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做实验;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实验的新颖性,尽可能通过实验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教师有趣、新奇的演示实验,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铁的性质时,我们将教材中铁钉生锈演示实验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回去做,到了上这一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让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再进一步讨论“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你能有办法防止生锈吗?”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铁生锈的原因并对铁器防锈的方法也有了较深的了解,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生活的能力。很明显,这一课堂改革教法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讲授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燃烧实验时,尽可能多地联系实际,用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讨论。如:用一个玻璃杯罩住高低不同的两支燃着的蜡烛,一段时间后,哪一支蜡烛先熄灭?为什么?这一问题具有开发性,学生经过激热的争论,明白了蜡烛熄灭的关键在于蜡烛与氧气隔绝的本质原因,再讨论答案就显而易见了。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既能理解了燃烧的条件,掌握了所学知识,通过平等交流,改善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开放性实验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他们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同时使学生获得接受化学知识的能力——实验方法和技能,即实验能力。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该科学的组织学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使他自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他们的荣誉感,提高化学实验的成效。例如,教师可以先问同学们这样一个问题,“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上记下老师讲的重点:①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记:“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药品受热均匀,气体容易逸出”;②给试管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加热,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记:“让试管受热均匀,不易破裂”。③安装试管时,为什么要试管口略向下倾斜?记:“防止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入试管,导致试管破裂”。这个开放性实验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他们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如在讲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
(1)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
(2)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3)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在此基础了老师再次将知识面拓展,“其它的金属也有锈蚀的情况,情况和铁一样吗?大家可以在课外继续探究。”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甚佳。这样的话,教师就让同学们对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荣誉感。
综上所述,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实验教学得到逐步加强,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化学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且转变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观念,科学组织,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实验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化学为他们带来的乐趣,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