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刍议新课程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作者】 任红艳
【机构】 陕西省韩城市象山中学
【正文】新课程强调要注重知识的基础性、社会性、人文性和发展性,注重知识能力的全面性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差异性。为了能很好地达到这些要求,我们的教师不光要能“传授知识”,还应能够“启迪智慧”,最终达到“润泽生命”的目的。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目前,多数生物学教育专家们认为,探究式教学是自然科学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科学探究技能不仅仅属于科学家的本领,也是对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的基本要求。“探究”在现代教育理论当中,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教学的原则,还是一种教学和学习的模式。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呢?
提出问题、合理推理、实验取证、全面分析四个步骤基本可以概括探究过程。以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一课为例,本节课用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植物向光性的生理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胚芽鞘会弯曲生长?为什么没有尖端的胚芽鞘就不生长也不弯曲?等等。然后进行一定的推理。学生的思想是开放式的,在这时,教师就需要将学生的问题相互整合,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推理:胚芽鞘弯曲生长的现象可能与尖端和单侧光有关。有了合理的推理,学生才能针对性较强地进行试验设计,将胚芽鞘在单侧光和均匀光照下的生长进行比较;将胚芽鞘有尖端和无尖端时的生长状态进行比较,合理的试验就可带来有用的试验结果。对于试验时间跨度很长的,教师通过课堂素材的积累,可进行动画模拟,直观且有说服力。最后学生通过试验现象的综合分析就可得出初步的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与单侧光的有无有关。此时学生又可提出新的问题,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存在怎样的关系,尖端是如何引起胚芽鞘的生长的?学生顺理成章进入下一轮的探究式学习中。
二、实施生物科学史教学——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
通过对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规律的过程,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科学方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探索真理的历史,生命科学史的每一个篇章闪烁着许多智者的智慧的火花。呕心沥血的探索,峰回路转的曲折,以及社会发展的进程和理论思维的哺育,它所蕴含的教育营养是极其丰富的。因为科学活动中的直觉、想象、怀疑、创造性以及观察收集数据、归类和证明结论的能力尽在其中。当学生的学习过程能感觉到是在科学技术的历史长河中扬帆,这种激动和喜悦之情,将持久地拨动于他的脑海之中。追寻科学研究发现的历史,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运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资料,从而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学会科学思维的过程,领悟科学精神,则是更重要的作用。
例如遗传定律的教学,很多老师在讲课时,往往喜欢单刀直入,直接深入到基因分离定律的本质,即减数分裂中基因随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这种讲授方式确实能促进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但学生分析问题、形成假说和进行推理的能力并没有得到训练和提高,特别是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没有得到学习和训练,从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看,显然不是最优的教学策略,也达不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因此,模拟孟德尔当时的工作和知识背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尝试以孟德尔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形成假说、演绎推理,进而设计测交实验,这种对重要科学史的再现,既是十分重要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也是深入理解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科学史的教学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呈现和堆积一些历史事件和科学研究成果,而是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让科学史所富含的教育营养、理性的光辉,滋润、照耀学生的心灵。
三、实施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教学——让学生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热情有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发现现象并记录现象,把这些问题和现象积累起来作为课堂的素材,让课堂变得生动且真切,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分享发现和释疑的快乐,更近距离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例如,在“人体稳态”一节课中就可以联系生活来导入:“同学们,现在正值杏成熟的季节,大家吃过杏吗?”学生答:“吃过。”“那我们吃了杏之后,人体血液中的PH值会不会降低呢?”然后又问:“听说今天早晨的馒头碱大了,是不是?”学生回答:“是。”“那我们吃了碱大的馒头后,人体血液的PH值会不会升高呢?”等等。
教师积累的个性化素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变感性材料为理性的思考和探索。通过教师对日常生活的悉心观察和思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好奇心、问题意识、乐于探究和勤于探究的品质,使对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生物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只有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生物课程改革中,才能使生物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和才干的学科。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让我们的科学教学过程变成是领略科学发展的瑰丽画卷,启迪学生心智的过程,让我们的教学变成是学生亲自参与科学实践活动、享受科学研究成功的喜悦和科学研究失败的反思的过程。让他们在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好奇产生无数个为什么的过程中爱科学;在师生共同追溯科学的发现、共同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历程中学科学;在因领悟和探明自然界的事理而可能产生的那种兴奋之情和自我满足感的基础上去用科学。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目前,多数生物学教育专家们认为,探究式教学是自然科学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科学探究技能不仅仅属于科学家的本领,也是对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的基本要求。“探究”在现代教育理论当中,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教学的原则,还是一种教学和学习的模式。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呢?
提出问题、合理推理、实验取证、全面分析四个步骤基本可以概括探究过程。以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一课为例,本节课用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植物向光性的生理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胚芽鞘会弯曲生长?为什么没有尖端的胚芽鞘就不生长也不弯曲?等等。然后进行一定的推理。学生的思想是开放式的,在这时,教师就需要将学生的问题相互整合,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推理:胚芽鞘弯曲生长的现象可能与尖端和单侧光有关。有了合理的推理,学生才能针对性较强地进行试验设计,将胚芽鞘在单侧光和均匀光照下的生长进行比较;将胚芽鞘有尖端和无尖端时的生长状态进行比较,合理的试验就可带来有用的试验结果。对于试验时间跨度很长的,教师通过课堂素材的积累,可进行动画模拟,直观且有说服力。最后学生通过试验现象的综合分析就可得出初步的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与单侧光的有无有关。此时学生又可提出新的问题,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存在怎样的关系,尖端是如何引起胚芽鞘的生长的?学生顺理成章进入下一轮的探究式学习中。
二、实施生物科学史教学——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
通过对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规律的过程,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科学方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探索真理的历史,生命科学史的每一个篇章闪烁着许多智者的智慧的火花。呕心沥血的探索,峰回路转的曲折,以及社会发展的进程和理论思维的哺育,它所蕴含的教育营养是极其丰富的。因为科学活动中的直觉、想象、怀疑、创造性以及观察收集数据、归类和证明结论的能力尽在其中。当学生的学习过程能感觉到是在科学技术的历史长河中扬帆,这种激动和喜悦之情,将持久地拨动于他的脑海之中。追寻科学研究发现的历史,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运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资料,从而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学会科学思维的过程,领悟科学精神,则是更重要的作用。
例如遗传定律的教学,很多老师在讲课时,往往喜欢单刀直入,直接深入到基因分离定律的本质,即减数分裂中基因随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这种讲授方式确实能促进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但学生分析问题、形成假说和进行推理的能力并没有得到训练和提高,特别是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没有得到学习和训练,从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看,显然不是最优的教学策略,也达不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因此,模拟孟德尔当时的工作和知识背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尝试以孟德尔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形成假说、演绎推理,进而设计测交实验,这种对重要科学史的再现,既是十分重要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也是深入理解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科学史的教学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呈现和堆积一些历史事件和科学研究成果,而是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让科学史所富含的教育营养、理性的光辉,滋润、照耀学生的心灵。
三、实施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教学——让学生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热情有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发现现象并记录现象,把这些问题和现象积累起来作为课堂的素材,让课堂变得生动且真切,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分享发现和释疑的快乐,更近距离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例如,在“人体稳态”一节课中就可以联系生活来导入:“同学们,现在正值杏成熟的季节,大家吃过杏吗?”学生答:“吃过。”“那我们吃了杏之后,人体血液中的PH值会不会降低呢?”然后又问:“听说今天早晨的馒头碱大了,是不是?”学生回答:“是。”“那我们吃了碱大的馒头后,人体血液的PH值会不会升高呢?”等等。
教师积累的个性化素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变感性材料为理性的思考和探索。通过教师对日常生活的悉心观察和思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好奇心、问题意识、乐于探究和勤于探究的品质,使对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生物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只有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生物课程改革中,才能使生物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和才干的学科。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让我们的科学教学过程变成是领略科学发展的瑰丽画卷,启迪学生心智的过程,让我们的教学变成是学生亲自参与科学实践活动、享受科学研究成功的喜悦和科学研究失败的反思的过程。让他们在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好奇产生无数个为什么的过程中爱科学;在师生共同追溯科学的发现、共同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历程中学科学;在因领悟和探明自然界的事理而可能产生的那种兴奋之情和自我满足感的基础上去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