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作者】 吕进先

【机构】 贵州省龙里县湾滩河镇教育办公室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面对新课程、新课标,就要有新教法、新学法。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转变
【正文】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规定,“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面对新课程、新课标,就要有新教法、新学法。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活动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说:一个学生两只手,两个学生几只手?学生很快的计算出来。我又问:五个学生呢?十五个呢?学生用加法计算就慢多了。我说:我用乘法很快就能算出,学生一听有好方法,就催促我快点说出来。这样,就让学生产生了自主学习的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变“讲授知识”为“自主构建”,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新课程中提倡: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依靠人的原有认知结构而发展的。数学的学习过程不应是以“讲授知识”为主的过程,而应该是结合原有认知“自主构建”的过程。数学的源头是生活,学生正是从源头走来。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知识经验,围绕学生熟悉的常见的生活现象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自主构建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自主构建新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三、变“教学例题”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数学家,而在于发展人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促进人全面素质的提高。数学教学要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例题”的作法,要以“解决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寻找解决生活问题的策略,使数学学习和数学活动本身成为问题的解决过程,变“教学例题”为“解决问题”。
  如:教学《除法估算》时,我创设了实践活动情境:“批发站的阿姨订了539箱杏仁乳,货车一次运62箱,要一次运完,该派几辆车?”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充分进行交流辩论,出现多种答案:1、把539看作600,62看作60,600÷60=10应派10辆车。3、把539看作540,62看作60,540÷60=9,应派9辆车。4、把539看作500,62看作60,500÷60≈8应派8辆车。众多的答案中究竟提倡哪种方法?根据什么确定哪种更合理?有的人认为看谁接近准确值,也有的人认为要看除数、被除数的增减幅度。我想:估算的教学,重在估算意识的培养和估算方法的应用。其主要价值就在于“生活对估算的需要”。那么从教学目标的把握上看,估算的方法选择应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所以针对各种答案,我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提问:“如果阿姨采纳你的意见,派出8辆、9辆、10辆车,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把自己的方案模拟应用到实践中,恍然大悟。并且进一步领悟到除法估算方法。数学知识本来是应于实践的科学,学生既然在实践活动中灵活地利用了估算解决问题,不正是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了吗?
  四、变“学会知识”为“学会探索”,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必须彻底摒弃那种以“教学知识”为重点的作法,放手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自己探究尝试,自己操作实践,与同伴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索,变“学会知识”为“学会探索”。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设计了四次探索活动。第一次探索:小组合作,求平行四边形纸片的面积。活动成功后,以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草坪面积不能用这种剪拼呀、用一平方厘米的小方块量等方法,引出第二次探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猜测,进行第三次探索: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与什么有关?第四次探索:找出计算生活中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最简单最通用的方法。学生的四次探索,花费了较长的时间和许多精力。仅从课堂上看,远不如直接传授省时省力,但从学生的发展上看,学生经历了学习历程,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内在体验,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进而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方法,促进个性发展。
  总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进而掌握数学知识,发展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各种令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主体性活动,使学生从过于单调枯燥、机械被动、死记硬背的学习中转向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