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回归本真,焕发音乐课堂生命活力

【作者】 刘 阳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师范大学14级研究生


【正文】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为保证本标准的实施,教师要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我认为其中的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正是音乐本真教育的基本理念所在。这里的本,是回归教育的本源;这里的真,是真实客观的真。音乐教育的本真教育,其实是让音乐课真正回归到关注音乐上、关注人的发展上。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已经有几年了,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部分音乐老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理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致使有太多的音乐教学课堂丢失了本真.实际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机械死板,枯燥乏味。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爱音乐的情感受到极大的抑制。同时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并没有广泛的应用音乐资源,音乐教学资源单一,缺少适用性,大部分音乐教师将音乐教学资源局限在课本、参考书、教学光碟上,教师除教科书外的音乐资源和音乐知识储备并不充足。并且大部分小学的音乐教学设施不健全,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室,许多音乐教学中常用的乐器也比较缺乏,造成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质量不高,起不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性,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的需要?如何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
  一、营造自由活动的空间,给学生创造想象机会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意识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事先安排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按部就班机械地跟着练,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夸大,而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削弱,故此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注意充分体现音乐教学的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原则,给每一位学生创造均等的参与机会。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由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创建。奥尔夫体系中最突出、最重要一项就是即兴的原则。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的最直接的形式。奥尔夫的教学活动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唱奏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例如,在教唱《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时,可以先让学生想象春天的美景,通过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景色以及各种声音。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仿佛看见了鲜艳的花朵、碧绿的油田、自由的小鸟、欢快的蜜蜂,似乎听到了泉水响叮咚,感受到了清新的青草气息,进而加深对歌曲内容以及意境的理解。当进行歌曲教唱时,学生就能快速融入歌曲意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得更加认真,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学得更加快速,教学质量也能得到保障。又例如在《大树妈妈》音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歌曲的音乐素材进行收集,对教学内容进行设定,在课上教师让同学进行歌曲内容和中心含义的讲解,引导学生对音乐思想进行欣赏,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然后对歌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歌曲的曲调先进行掌握,再根据教师的指导改正错误曲调,使学生投入到音乐学习当中。
  二、开放课堂,为音乐知识注入生活气息
  开放的音乐教学是指音乐教学的多元性,它不拘于一种固定的模式,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对音乐的实践。“体态律动法”是本世纪初由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1865——1950)首创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身体动作体验和培养节奏感,以加强对音乐的注意和记忆,达到促进学习者自我表现的愿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达到音、舞不分家。当学生唱完或欣赏完一首歌曲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想象,编配简单的律动,并通过积极主动的表演展示学生对歌曲、乐曲情感、内涵的理解和表现。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性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年儿童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
  譬如在教学《鸭子嘎嘎嘎》这一音乐游戏时,可指导学生模仿鸭妹妹、鸭哥哥、鸭妈妈的叫声,让其充分体验“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节奏,然后再请一些学生对全班同学的模仿进行仔细的辨别,并在讲台上分别扮演鸭妹妹、鸭哥哥、鸭妈妈,模仿它们的叫声。如此一来则能创设温馨愉悦的教学情境,让所有同学乐开怀。最后在这一轻松的氛围中可继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模拟鸭奶奶、鸭爸爸、鸭爷爷的叫声,而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能表现出很高的创作欲望,并能形象生动地创造出各种叫声。
  三、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丰富学校音乐教学资源
  中小学音乐课时数较少,学生接触音乐的时间并不多,因此导致小学音乐的有效教学受到影响,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柯达伊教学法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佐尔丹·柯达伊(Zoltan Kodaly,1882-1967年)提出的。他强调音乐应当成为学校重要的课程;重视音乐教师的选择,强调学校的教育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学校音乐教学设施建设,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设音乐教室以及对教学中应用到的乐器进行添置。同时要对音乐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音乐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可以丰富并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音乐课件具有形象性、真实性、主动性、感染性等特点,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诱导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使教与学变得容易。例如在《四季童趣》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对音乐内容中的情境通过flash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对音乐内容产生直观的感受,同时让学生对自己四季的童趣进行描述,形成良好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学生融入到学习的氛围当中,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四、学生合作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的方式目前在音乐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着,其共性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点:按音乐素质、能力和性别划分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积极参与其中,充分交流,研讨,协作,例如对歌曲进行演唱处理,由各小组自行讨论设计演唱形式,编创表演动作,制作表演道具,选择伴奏乐器及音型、节奏型等。融合游戏、竞赛因素,促进小组间的竞争,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在器乐演奏学习中,分成若干小组(各组演奏水平均包括上、中、下三个层次)进行游戏式的竞赛,让各种能力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表现,这样的上课形式学生也能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这样的合作模式机会均等,促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精神。例如在唱歌课教学中,如果一味采取同时学习,没有一定的变化,会使学生疲劳、机械,失去主观能动性,盲目地随大流跟唱,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较难的歌曲学唱时尤其如此。对此,在教学中采用分组比较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较难的歌曲可以先集体学唱旋律,练习时分成两大组,第一组唱前半部分,第二组唱后半部分,一遍下来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组都会集中注意力,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好。另一组会集中精神去听唱的一组是不是有错误,这样即使唱了局部旋律,也会对整体有很好的掌握。当歌曲学唱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还可以分组进行巩固练习。这时的分组更可灵活一些,如:男生组与女生组;按排列分组;按前后位置划分等。这样的巩固练习引入了竞争机制,使每个小组充分调动积极性;使自己演唱更加完善。同时也可使听的一组在听的过程中有较大的收获,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
  总之,我们的音乐教学中一定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要坚持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抛开虚浮的表面形式,让师生在音乐课堂中共因音乐而起舞,因音乐而飞扬。音乐课堂要求本质,教育要求本真。只有真,孩子们的脸上才能重现笑容,只有真,我们的课堂才是健康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