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英语新课改实施的忧虑与反思

【作者】 熊春梅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学校


【正文】      新课程改革犹如强劲的春风一般为教育注入了无限微型机和活力,新英语改革也是如此,激活了英语教学课堂,打破了禁锢20余年的陈旧教学模式。初中英语新课改实施几年来,作为一线的课改教师,我们亲尝个中酸、甜、苦、辣,既发现新课改产生了一些困惑,笔者粗略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
  一、部分内容与农村生活实际脱节
  新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更加贴近生活。而现行新课标英语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与美国汤姆森出版集团合作,在该集团出版的教材GOforit!基础上,依据教育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改编的,编者的目的之一是想让新教材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但我们认为有些事与愿违,如:pizza(比萨饼),资料显示,全中国pizza店不过几家,很多城市的学生都不知其为何物,我身边的教师(包括我)也不知所云,那又怎能贴近占全国67%的农村学生呢?在教学实践中,又怎能让我们农村孩子对远离生活的“洋玩意儿pizza”感兴趣呢?又怎么进行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对比萨饼进行各种调查呢?如果教师将其变为他们熟悉的中国食品,那岂不是人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了吗?如果教师仅领学生纸上谈兵,又怎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牢固呢?因此,我个人认为,该教材的部分内容“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目的没有达到。
  二、学习负荷与学生年龄特点相悖
  该套教材七年级阶段的词汇量超过了一千,而过去的教材中初三毕业时,英语完成的词汇量也不过八百,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达到学习本级话题范围内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在农村根本无法实现,现在要求小学三年级以上,有条件的学校全部开设英语课。到底什么时间开设,开设没有,连编者恐怕都不知道,从要求上是有条件的开设,实际上有没有条件的都未实行,一则没教师,二则实行所谓的“素质教育”,要求过于简单,开了也是闹着玩,这就使好几级学生出现了“课改真空”双方已经脱节;而七年级学生是刚刚完成小学教育的少年儿童,年龄不过12岁左右,步入七年级,所开设课程增多,学习难度加大,学习要求提高,重负荷、高标准、严要求,很多学生不适应,对英语这个新课程又有一个尝试的过程,若内容上再下“陡坎子”,仅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就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那作为12岁年龄的少年儿童就难以承受了,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抱有畏难情绪。再加上不少单词的拼写太难,别说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就是我闪这些科班出身的英语教师,也有个别词打开课本时不认得或写不出来,面对望而生畏的单词,或教师硬逼着学生记,势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以至产生厌恶,稍有不慎就会使学生彻底放弃英语学习,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前途,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嘛。
  三、增加了教师备课与授课的难度
  教师备好课是授好课的前提,我们每一名一线教师深知这一点。但是,新课标英语虽然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但是具体到每篇课文里,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相对少,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编排,不断充实相关内容,而农村教师手头又没有现成的资料或教学辅导材料可以利用,而且很多话题较新,教师尚且难以“心领神会”又怎能在教学生时“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呢!这一切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至于偏远的贫困地区,电脑与网络资源更是空中楼阁,无法利用。再加上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像以往那样知识成体系,许多教师一时还不能完全适应。更何况,我们现在每人教两三个班,每班七八十人,每周二三十节课,除了上课,其余的时间光是备课都不够用,况且还要批改,要应付上面的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听课等等,因此,我们只得经常将工作带回家做,不但做到了“以校为家”,甚至做到了“以家为校、以家为办公室”,这里透出许多教师的无奈。
  四、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新课程不仅仅是更新观念,更新内容的问题,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综合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农村现实,一是英语教师在数量上奇缺,二是专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有很多是半路出家的,有的是经过一年甚至半年的突击培训而“走马上任”的“英语教师”,发音明显带着本地语音,在我们这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方,那可谓是“南腔北调”。古语说“教师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需要一桶水”,新理念的话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需要汪洋大海”,好的教师奇缺是不争的事实,连“半罐子”都很难得,何来的“满罐子”呢!当前,各地都在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但在偏远欠发达的县,苦于路途遥远,经费制约,继续教育只能流于形式。再者,教师的知识尚须一个过程,教材难度增加幅度大于教师知识更新的速度,教师现阶段教学的成效将会锐减。
  五、现行评价体系制约了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创造性与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提倡“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理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使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充。目前,中考、高考仍如火如荼,“指挥棒”带动着对教师的评价,在现实生活中仍然以其所教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原因之一是与中考、高考接轨,之二是容易操作,简单明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敢放开手脚“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不敢“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也不敢“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更不敢“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而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一来,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上加难了,新课改所倡导的多种评价体系并举的理念名不符实了。
  新课程多年来,教师初始的热情渐次熄灭,取而代之的是无限的感叹和无奈:新课改除了增加我们学生学习的难度,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与工作压力以外,与以往相比,“换汤不换药”。话虽偏颇,但道出了我们教师的心声,个中包含着浓郁的惆怅,也孕育着无限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