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教学与应用性的研究

【作者】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学校


【正文】      一、加强应用性研究的内涵
  加强应用性研究不仅指教师把原有教材中不切合学生实际的应用题换成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还要求教师要有一种整体的思想,以数学的知识为教学载体,灵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教材走近学生,把应用的意识贯穿于整个知识体系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提炼学生熟悉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使学习的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增加信息量,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
  (一)建立整体的观念
  整合现有教材的内容,改变现在学计算时只练加、减法或四则混合运算;学习概念、定理时只要求学生明白它们的意义;在学习几何知识时只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选择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使学生面对问题,能主动想办法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且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学完百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后,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说说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哪些问题用到这方面的知识;或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妈妈给你100元让你去超市购物招待客人,出示一系列商品的价格;有苹果5元一千克,一袋巧克力18元,可乐5元一瓶,3元一听,香蕉6元一千克,薯片一包3元,一桶7元等等,让学生4人小组合作进行购物,列出清单,说出花去的钱和找回的钱,在这个情景中不但有数学知识的运用,还有生活经验的应用,使计算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
  (二)改变应用题设置呆板
  1、呈现方式多样化
  应用题应更多地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的载体,而不仅仅是一种数学题型。这样教师就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呈现时可以灵活处理。当然教师应注意学习材料应来自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尽可能蕴涵与新知学习密切的数学问题,尽可能增加信息量,而且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信息提供的主体,改变以往学生等待信息为主动地学习者,使学生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和提供者。
  (1)搭拼式的呈现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熟悉的一些条件让学生进行搭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如,教学“求剩余”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运用题,呈现时可以提供下列条件:①一瓶药有30粒;②平均每天吃6粒;③吃了4天;④吃了24粒。让学生选择其中的条件提出问题,学生大胆地提出了以下问题①一瓶药原来有30粒,吃了24粒,还剩多少粒?②平均每天吃6粒,吃了4天,吃了多少粒?③一瓶药原来有30粒,平均每天吃6粒,可以吃多少天?④一瓶药原来有30粒,每天吃6粒,吃了4天,还剩多少粒?再让学生口答这些应用题。由于①-③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学生很快能回答,但第④题有一定的的难度,已是本节课准备探索的知识,大多数学生暂时的困惑。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层追求成功的欲望。”这样开放性的呈现方式,既沟通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又使学生在成功的基础上激发学习继续探究的愿望。
  这样教学应用题使学生处于一个不断收集,不断更新,不断积累建构的动态过程,学生通过对学习材料的研究,不仅获得了原来应用题想要达到的解题的目的,也使学生更加关心身边的事和物,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2)填充式(残缺形)的呈现方式
  教师提供的情境是有缺陷的或不完整的,需要学生参与提供信息或问题,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数学中去,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让学生先猜测老师的年龄(32岁)然后教师提供一个信息,老师师傅的年龄是方老师的2倍少5岁,师傅今年多少岁?在此基础让学生把自己的年龄写下来,提供与老师师傅的年龄是方老师的2倍少5岁,相类似的信息,让同学们一起算一算这位同学的年龄,如提供方老师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多4岁等,让学生进行解答,使学生觉得很有意思从而主动地探索知新知,再如结合学生生活让学生体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如归一应用题),笔者根据同学们在节日互赠贺卡这一生活题材,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小明买了3张同样的卡片用36元,你想到什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历提出了许多问题:“小明买的卡片送给哪几位同学?”“平均每张卡片多少钱?”“买8张卡片多少钱?”“有12元钱可以买几张?”“有51元可以买几张?”等问题。
  (3)主题活动式
  选取的题材以一个内容分阶段让学生进行探索,尤如学生喜欢的班队课一样,在一定的情节中,学生兴趣盎然地解决信息中提供的一个个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同时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数学以外的知识,如“比多求和、比少求差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先由多媒体播放了中国足球队客场占胜阿曼队的录象片剪辑,一下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通过三个板块来展开。
  2、提供让学生充分探究的空间
  传统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往往就是:读题理解题意结合线段找出数量关系再解答,很少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探究空间,不重视探求不同层次的、多种水平的解答方法,如何才能给学生充分探究的空间呢?我们教师应首先力求转变角色,变教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果把学生掌握知识过程比喻成过河的话,教师的作用不是“渡船”,负责把学生运到知识的彼岸,而应当是“游泳”的教练,指导他们怎样才能到达知识的彼岸,去获取知识,发现应用知识,使学生感悟到平均数的魅力。这样的数学问题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学生想象,创造的空间,另外教师在提供学生探究的材料时(提供的问题)可以是少条件的,多余条件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同样是多样的,答案也应该允许有各种各样的,甚至是“不存在”答案的或者是无错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