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作者】 刘小燕

【机构】 四川德阳市中江县凯江中学

【摘要】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作品无论是出自名家名篇,还是出自初学者之手,都离不开现实生活,因为生活是作品的土壤。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走进作品,去了解和感悟作者的生活,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和内涵。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把语文教学内容和作品反映的生活背景以及读者的生活经历进行有效连接,将语文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运用;信息手段;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
【正文】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社会生活来进行。南宋理学家朱熹《赠雪郎》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概述了水清与活水之间的关系。而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之一就是生活。我国古代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形象阐明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告诉我们:语文植根于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是在丰富的生活中得到进化并发展成熟的,语文学习必须走进生活。
  2011版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学习如果脱离了生活,就变成了毫无生气的空壳,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近三十年,而三十年语文教学的经验告诉笔者:语文学习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语文学习只有把生活作为源头,才能切实提高学习者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融入生活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步骤和环节。
  一、充分挖掘教学文本的生活因素,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语文学习生活化
  语文教学文本,有的是经过教材编写专家认真审阅,精挑细选的语文学习范本,不管是思想性还是文学性,都有极高的价值,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有的是极富时代气息,闪耀着智慧火花的精美读物,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易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有的则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精心挑选,具有教学个性的范文或习作,适合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或专项学习训练。教师能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环境和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将这些课堂教学文本与写作者的时代生活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有机联系,就可大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孩子多少东西,而应该让孩子学会语文学习方法,授之以“渔”,笔者能给予孩子的“渔”,就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生活化,直观再现教学文本的生活情景。
  如:鲁迅小说,语言朴实,接近口语;故事生动,反映生活琐事;笔法犀利,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引导学生阅读鲁迅作品要联系作者生活,也要联系读者生活,注意文本学习与生活的关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再现这种生活,能增强学生学习教学文本的直观动感。拿鲁迅的《故乡》一文来看,作者写闰土:(少年)“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而且“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在一望无际的瓜田里,“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中年)脸上“刻着许多皱纹”,“仿佛石像一般”,“苦得他象一个木偶人了”。这些描写,刻画了闰土命运的变化,表现了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仿佛是作者亲眼目睹的真实生活写照,也像读者亲身感受过似的。写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正像经生活锻造的,泼辣、刁悍、尖酸、刻薄的小市民妇女形象。
  联系人物生活进行对比,我们就会理解“那个时代,闰土饱受生活的折磨,从‘一个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迟钝麻木的木偶人’”,也可理解“那个时代里,一个年老色衰的女性内心的苦楚”,理解教学文本反映的社会根源和作品的思想内涵。又如,朱自清《背影》写父亲买橘子的情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只要联系生活,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成富有动感图片或动漫影视,再现父亲买橘子的艰辛历程,读者眼前就会闪现作者父亲的背影,也会再现自己深爱父亲的身影,在父亲情绪极度低落的情形下,父爱之情会跃然纸上,自己的父爱也会萦绕于读者的脑际,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情境,指导学生语文学习生活化
  爱因斯坦说: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课堂文本学习的生活情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文本学习。在学习课堂文本时,教师不仅在设计导语时要紧密联系生活,而且还应力求让课堂教学文本内容生活化。笔者认为最好的做法是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将作者的时代背景复原成真实的生活影像,或者运用网络搜寻与课堂文本教学有关的图画背景材料,或者带领学生亲身感受教学文本的情景(模拟情景),增强孩子对作者写作背景的理解,或作者写作时代生活的理解。因为每一篇作品或多或少都有作者生活的影子,都是写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艺术体验。如:教学王家新的诗《在山的那边》时,笔者首先带领学生就近组织爬山活动,让学生带着目的去感受“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回来后,就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速写学生爬山活动的见闻和感悟,最后运用多媒体播放网络视频朗诵《在山的那边》,这样,学生对课堂文本《在山的那边》意境的理解与掌握,以及诗歌运用意象传情达意的写法也可内化而消化,山里孩子期盼走出大山见海的种子,也会深深扎进每一位孩子的心里。
  三、加强课外阅读引导,丰富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将语文学习生活化
  2011版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有严格的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丰富课外阅读活动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作品,让他们将课外阅读的作品内容,与作者所在时代生活联系起来思考理解,也要将作品内容与自己的生活进行比对,让作品内容与读者生活产生某些方面的情感联系,拉近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阅读内容得到内化,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课外阅读,通常都是有选择性的,学生一般都会选择故事性强,与现实生活距离比较近,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好作品。“故事性强”、“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就贴近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能够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也就是符合学生生活化的读物,教师也可以将一些课外读物制作成课外阅读提纲或教学课件,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如教学课堂文本《心声》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凡卡》中的人物凡卡与爷爷之间的感情,同现实生活中的李京京的心里感受有哪些共鸣,各位同学有没有李京京悲凉感情的生活影子……因此,这样的作品,思想积极健康向上,情感真挚感人,我们就应该大量地阅读。教师只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一篇文章,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至少阅读一本课外读物,学生的阅读积累就会大大增加,生活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
  四、加强写作指导和训练,感悟语文学习生活化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回归,笔者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曾撰文《作文,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重点强调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写作有精辟的论述:“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写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从新课标对初中学生写作的要求来看:写作,就是要求学生将语文学习付诸生活化,用作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而现代信息技术是展现语文写作付诸生活的最佳方法,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要一谈到作文,大多学生就会感到苦恼,觉得作文无从下手,没有材料可写。其实,现在的中学生都有一颗善感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呈现方式得当,学生完全有能力用真情去感知生活,用锐眼去捕捉生活的精彩,用智慧去表现生活中的闪光,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因此,笔者认为老师要启迪学生善于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敏锐捕捉生活中的动人情景,有创意地表现生活的美,最好的做法是制作具有动感的写作指导课件,引导学生写作。如八年级(下)笔者指导学生的一次写作,主题是“献给母亲的歌”。笔者先制作指导学生“快速写作”要素的作文指导课件,如主题定位搜寻生活事例法,组织学生当堂写作和评改,笔者再进行及时点评,学生完成了如下佳作片段:
  “嘀嗒……嘀嗒……”的声响,在时光的岁月里徘徊,总等不来父亲回家的脚步。很晚很晚了,远见父亲高大的身影才溜达在回家的黄泥路上,到家时,我瞥见了父亲鞋上的大块黄泥,心中流露一丝踏实的喜悦。心想:明天又可给父亲洗鞋了……这是我与父亲之间不成文的约定,父亲能亲眼看着我给他洗鞋,他就有一种满足,用他的话来说,叫天伦之乐。
  正在遐想时,我发现今天的父亲脚有点跛,于是惊呼道:“爸,您脚怎么了?”“被钉子扎了一下。”父亲淡然说道。父亲的脚又被钉子扎了,这已经是我知道的第三次了,好像这次比前两次都要严重得多,那鞋上的污渍,就应该是血吧……我马上翻箱倒柜地找消毒液,棉签,药品之类的用品,准备为父亲上药,那三、四厘米深的伤口在父亲脚上的一根血管安了家,殷红的鲜血浸满了父亲的脚面。我小心翼翼地为父亲上着药,内心不由得抽搐起来,那伤痛虽然扎在父亲的脚上,同时也仿佛扎向了我的心口。上好了药,我为父亲洗脚(因为父亲伤口不能沾水,行动不方便),洗着洗着,脚上的老茧与伤疤不住地割着我的手。父亲的脚像他的手一样布满了老茧与疤痕……
  此段文字,小作者之所以写得这样精彩,特别是用“嘀嗒……嘀嗒……的声响,在时光的岁月里徘徊,总等不来父亲回家的脚步……”来表达每周回家一次,祈盼父亲的焦急心情,真实而准确;用“那三、四厘米深的伤口在父亲脚上的一根血管安了家”写父亲的伤情,细腻而形象;用“脚上的老茧与伤疤不住地割着我的手”,既写出父亲的辛劳,又写出了“我”的感受;用“很晚很晚了,远见父亲高大的身影才溜达在回家的黄泥路上……”“溜达”一词用得形象生动。试想,学生没有现实生活作为基础,没有对生活的切身感受,没有广泛的阅读积累,没有老师的有效教学引导,学生会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吗?
  由此可见,唯有在生活大课堂里,精心观察,细心感悟,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运用语言,感悟语文学习生活化;也唯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再现生活景象,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才能将语文教学有效生活化。此外,教师还应运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引导学生寻找生活和语文的撞击点,全力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学习才能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里去,实现语文学习生活化,语文老师要努力让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走进生活,丰富生活,挖掘学生语文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9·09C 山西教育厅主管,山西师范大学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