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生活化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蒙加才
【机构】 贵州省都匀经济开发区匀东镇联芒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理念,就是要让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去,披上生活外衣,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命得到重塑,彰显出趣味性和实用性,进而在乐意习得中提高生活反哺实践能力。【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理念;运用
【正文】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抽象概括。脱离了生活背景的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且逻辑性较强,这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有拒之于门外之嫌。那如何把这门奠基性学科施之于教,让学生乐意学习,轻松习得呢?那就是生活化,让数学知识又回归到生活中去,披上生活外衣,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命得到重塑,彰显出趣味性和实用性。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生活化理念的运用。
一、运用生活趣味现象导入新知
生活趣味现象是教师运用生活化理念开展教学的最好素材,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注意力,又能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生活奥秘。特别是开课导入阶段,如果我们能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到与学情、学生年龄特征相应的生活趣味素材来开启新课学习之旅,就能有效引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把这样一段描写生活趣味现象的语句作为导语开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产生了浓厚学习兴趣,诱发了学习主动性,参与积极性,而且还对生活中这些趣味现象产生了探索之需。
二、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学习新知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好的‘现实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数学实质的、真实或合理的。”这不仅指出了创设情境的必要性,也指出了生活情境创设的方向性。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选择关联性强的生活情境,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新知作为生活铺垫降低难度或激发探索欲望。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们可在教学时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学生做三种行为表演,即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3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兴高采烈地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还活跃了课堂,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是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工具。
三、捕捉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生活化教学理念不仅在新授教学时运用,在教学其他环节也应有相应设计体现。在巩固新知环节,我们仍然可以把作为练习的数学实践设计成生活化运用平台,让学生在巩固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思想,形成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意识。这对学生将来运用数学知识反哺生活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后,我将近两届奥运会中国队获取奖牌的情况作为素材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统计,每组可以选择或者自己设计喜欢的统计方法,以巩固所学新知。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动手,运用不同统计形式,完美地完成了统计巩固练习。从学生练习反馈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有创意的作业,如把“金、银、铜三种奖牌分别用黄色、银灰色、橘色来统计;有的则是用不同的图案来表示三种奖牌;有的更加会动脑筋,将几年中的金牌数表示在方格纸上,并用线连起来,得出金牌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生活平台给了学生无限创意的空间和平台,激发了他们创新想象,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
四、回归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学是手段,不是目的,数学学习是为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传统数学教学,主要是“应试”,培养的都是学生纸上运作的解题能力,没有把知识回归到真正需要它的实践中去,因而让学生感受到的是数学与生活的两重天,没有交点,也不知道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运用。新课标就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生活化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执行这种理念,就需要教师弃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少用或不用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结合学生现有生活,教育学生运用现有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把运用与解决生活问题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能用、会用、创新用,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方向。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们就可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自家、自家所在社区的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也可是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们可设计商场购物的情境,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在学校组织学生献爱心活动中,我们可让学生把自己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总之,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用武之地,我们应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思想,坚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开展教学,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他们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提高生活反哺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克荣,浅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2年。
[2]王桂斋,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J].学周刊,2013年。
[3]周亚美,有效:追求有效的数学生活化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抽象概括。脱离了生活背景的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且逻辑性较强,这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有拒之于门外之嫌。那如何把这门奠基性学科施之于教,让学生乐意学习,轻松习得呢?那就是生活化,让数学知识又回归到生活中去,披上生活外衣,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命得到重塑,彰显出趣味性和实用性。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生活化理念的运用。
一、运用生活趣味现象导入新知
生活趣味现象是教师运用生活化理念开展教学的最好素材,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注意力,又能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生活奥秘。特别是开课导入阶段,如果我们能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到与学情、学生年龄特征相应的生活趣味素材来开启新课学习之旅,就能有效引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把这样一段描写生活趣味现象的语句作为导语开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产生了浓厚学习兴趣,诱发了学习主动性,参与积极性,而且还对生活中这些趣味现象产生了探索之需。
二、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学习新知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好的‘现实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数学实质的、真实或合理的。”这不仅指出了创设情境的必要性,也指出了生活情境创设的方向性。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选择关联性强的生活情境,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新知作为生活铺垫降低难度或激发探索欲望。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们可在教学时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学生做三种行为表演,即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3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兴高采烈地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还活跃了课堂,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是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工具。
三、捕捉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生活化教学理念不仅在新授教学时运用,在教学其他环节也应有相应设计体现。在巩固新知环节,我们仍然可以把作为练习的数学实践设计成生活化运用平台,让学生在巩固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思想,形成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意识。这对学生将来运用数学知识反哺生活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后,我将近两届奥运会中国队获取奖牌的情况作为素材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统计,每组可以选择或者自己设计喜欢的统计方法,以巩固所学新知。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动手,运用不同统计形式,完美地完成了统计巩固练习。从学生练习反馈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有创意的作业,如把“金、银、铜三种奖牌分别用黄色、银灰色、橘色来统计;有的则是用不同的图案来表示三种奖牌;有的更加会动脑筋,将几年中的金牌数表示在方格纸上,并用线连起来,得出金牌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生活平台给了学生无限创意的空间和平台,激发了他们创新想象,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
四、回归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学是手段,不是目的,数学学习是为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传统数学教学,主要是“应试”,培养的都是学生纸上运作的解题能力,没有把知识回归到真正需要它的实践中去,因而让学生感受到的是数学与生活的两重天,没有交点,也不知道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运用。新课标就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生活化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执行这种理念,就需要教师弃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少用或不用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结合学生现有生活,教育学生运用现有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把运用与解决生活问题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能用、会用、创新用,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方向。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们就可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自家、自家所在社区的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也可是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们可设计商场购物的情境,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在学校组织学生献爱心活动中,我们可让学生把自己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总之,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用武之地,我们应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思想,坚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开展教学,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他们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提高生活反哺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克荣,浅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2年。
[2]王桂斋,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J].学周刊,2013年。
[3]周亚美,有效:追求有效的数学生活化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