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究式语文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郭浩东
【机构】 山东省肥城市桃园镇晒书城小学
【摘要】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和进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既要看到教育事业已经取得的优势,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不足。所以,面对教育事业仍然存在的不足,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弥补。由此,笔者在本文主要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这一问题有所帮助。【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思考与实践
【正文】
小学语文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在充分培养小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下,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探究和创新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既可以作为教学的环节,也可以作为一种教法。本文从教法的视角,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研究其提升语文课堂活力的运用。
一、探究式教学法提升语文课堂活力的内容选择
探究式教法虽然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多种积极作用,但只有与适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疑难知识探究
虽然小学语文属于母语课程,但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有些知识自身对小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就难以真正的实现,甚至有些小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直接放弃思考与合作学习活动,等待老师的讲解成为常见现象。教师抓住疑难知识突破的关键,为小学生设置探究的切入点,让他们在不断地主动探究中进入主动学习的胜境,由此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催生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力。
如在教学《掌声》时,显然三年级的小学生,对通过语言和动作体会英子心理变化的学习要求,难以按照教师设想的标准及时地完成。一方面由于小学生对“心理”缺乏具体的理解,另一方面他们对语言、动作和心理之间的关系难以具体化。据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小学生开展角色表演性的探究,让小学生在切身地表演体验中,根据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心理、心理变化,以及语言、动作与心理变化之间的关系和各种影响。尤其,根据小学生表演探究的具体进展,教师引导其他的学生给予跟进性的鼓励掌声,让他们会有着更加明确与深刻地体会,也就自然地实现了疑难知识的探究突破。
2、低趣味性知识探究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成长阶段规律,决定了他们往往喜欢故事等具象类的课文内容。对于那些相对抽象、需要动脑思考的趣味性低的知识,小学生会非常感性地表现出积极性低的一面,甚至会产生学习情绪的低迷或抵触等。教师运用此类知识自身的特点,引导小学生运用他们对知识、现象和生活的好奇心,去开展适合于他们年龄和知识基础的探究活动,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从而激发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力。
教学中,此类知识主要有低年级的拼音类、识字类,中高年级以上的科普类、应用说明类、古诗词类、哲理类与论辩类的课文。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与《将心比心》等。需要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快速地找到课文中的兴趣点,在将其扩大并重点运用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知识、阅历和好奇心,引导他们开展深入探究活动,在激活他们对课文自身兴趣的情况下,去培养他们对此类知识的兴趣,并实现更多的学习突破。如对《蝙蝠和雷达》中声波运用的理解,以此激活整个课堂探究的活力,实现小学生之间在相互的感染和带动中,开展更加深入地探究学习活动。
二、探究式教学法提升语文课堂活力的时机选择
作为一种教法,可以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也可以作为诸多教法的一种。从激活提升语文课堂活力的教学视角,需要注意运用的时机以强化运用的效果。
1、气氛沉闷时运用
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最多且效果最好的时机之一。根据造成气氛沉闷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小学生知识生疏时。如在教学《白鹅》时,小学生对其中明贬实褒方法的运用比较生疏,就难以理解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甚至或产生相反的认识,由此陷入学习的“泥沼”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小学生开展类似用法的探究,使小学生能对号入座性的展开探究学习。二是,小学生知识迷惑时。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学习中,小学生由于自身阅历的限制,并不能对“沉默”的运用时机达成完全地理解,也就会产生迷惑进而陷入课堂学习的恶性循环。因此,教师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让小学生出于个人实际需要去选择“沉默”的运用机会,并让自己得到最理想的效果,让全体学生走出因迷惑而沉闷的怪圈。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探究切入点的难度和小学生的日常兴趣点,确保运用的直接实效性,即直接引人入胜。
2、启发突破时运用
根据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为引导小学生进一步地发挥学习主体地位,且按照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去培养自己的能力时,教师可以运用探究法引导小学生实现启发突破性地学习。实践中,有两种运用:一是,总结提升性运用。即往往在课堂结束或某个环节的结尾时,教师组织小学生开展知识总结性的探究,让他们自己去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等,实现知识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如在《猫》的学习中,根据第三段的启发学习,去总结前两段的学习方法等。二是,问题解决性运用。就直接地去解决课文中的问题,或与课文相关的生活中的问题展开的探究。由于这种启发往往以小学生熟悉的知识或现象切入,因而,极易调动和激活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活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催生并保持。
从小学语文教改的实效性而言,探究法的自身就是小学生学习活力的体现之一。在课堂教学中,以各种适当地时机、内容或载体运用探究法,能实现课堂学习活力和小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良性循环,达成有效教学的科学化升级。
参考文献:
[1]李春天.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4(8).
[2]王丽娟.浅谈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J].小学教学研究,2014(11).
[3]胡玉华.迁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J].四川教育,2015(6).
小学语文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在充分培养小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下,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探究和创新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既可以作为教学的环节,也可以作为一种教法。本文从教法的视角,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研究其提升语文课堂活力的运用。
一、探究式教学法提升语文课堂活力的内容选择
探究式教法虽然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多种积极作用,但只有与适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疑难知识探究
虽然小学语文属于母语课程,但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有些知识自身对小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就难以真正的实现,甚至有些小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直接放弃思考与合作学习活动,等待老师的讲解成为常见现象。教师抓住疑难知识突破的关键,为小学生设置探究的切入点,让他们在不断地主动探究中进入主动学习的胜境,由此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催生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力。
如在教学《掌声》时,显然三年级的小学生,对通过语言和动作体会英子心理变化的学习要求,难以按照教师设想的标准及时地完成。一方面由于小学生对“心理”缺乏具体的理解,另一方面他们对语言、动作和心理之间的关系难以具体化。据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小学生开展角色表演性的探究,让小学生在切身地表演体验中,根据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心理、心理变化,以及语言、动作与心理变化之间的关系和各种影响。尤其,根据小学生表演探究的具体进展,教师引导其他的学生给予跟进性的鼓励掌声,让他们会有着更加明确与深刻地体会,也就自然地实现了疑难知识的探究突破。
2、低趣味性知识探究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成长阶段规律,决定了他们往往喜欢故事等具象类的课文内容。对于那些相对抽象、需要动脑思考的趣味性低的知识,小学生会非常感性地表现出积极性低的一面,甚至会产生学习情绪的低迷或抵触等。教师运用此类知识自身的特点,引导小学生运用他们对知识、现象和生活的好奇心,去开展适合于他们年龄和知识基础的探究活动,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从而激发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力。
教学中,此类知识主要有低年级的拼音类、识字类,中高年级以上的科普类、应用说明类、古诗词类、哲理类与论辩类的课文。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与《将心比心》等。需要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快速地找到课文中的兴趣点,在将其扩大并重点运用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知识、阅历和好奇心,引导他们开展深入探究活动,在激活他们对课文自身兴趣的情况下,去培养他们对此类知识的兴趣,并实现更多的学习突破。如对《蝙蝠和雷达》中声波运用的理解,以此激活整个课堂探究的活力,实现小学生之间在相互的感染和带动中,开展更加深入地探究学习活动。
二、探究式教学法提升语文课堂活力的时机选择
作为一种教法,可以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也可以作为诸多教法的一种。从激活提升语文课堂活力的教学视角,需要注意运用的时机以强化运用的效果。
1、气氛沉闷时运用
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最多且效果最好的时机之一。根据造成气氛沉闷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小学生知识生疏时。如在教学《白鹅》时,小学生对其中明贬实褒方法的运用比较生疏,就难以理解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甚至或产生相反的认识,由此陷入学习的“泥沼”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小学生开展类似用法的探究,使小学生能对号入座性的展开探究学习。二是,小学生知识迷惑时。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学习中,小学生由于自身阅历的限制,并不能对“沉默”的运用时机达成完全地理解,也就会产生迷惑进而陷入课堂学习的恶性循环。因此,教师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让小学生出于个人实际需要去选择“沉默”的运用机会,并让自己得到最理想的效果,让全体学生走出因迷惑而沉闷的怪圈。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探究切入点的难度和小学生的日常兴趣点,确保运用的直接实效性,即直接引人入胜。
2、启发突破时运用
根据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为引导小学生进一步地发挥学习主体地位,且按照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去培养自己的能力时,教师可以运用探究法引导小学生实现启发突破性地学习。实践中,有两种运用:一是,总结提升性运用。即往往在课堂结束或某个环节的结尾时,教师组织小学生开展知识总结性的探究,让他们自己去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等,实现知识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如在《猫》的学习中,根据第三段的启发学习,去总结前两段的学习方法等。二是,问题解决性运用。就直接地去解决课文中的问题,或与课文相关的生活中的问题展开的探究。由于这种启发往往以小学生熟悉的知识或现象切入,因而,极易调动和激活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活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催生并保持。
从小学语文教改的实效性而言,探究法的自身就是小学生学习活力的体现之一。在课堂教学中,以各种适当地时机、内容或载体运用探究法,能实现课堂学习活力和小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良性循环,达成有效教学的科学化升级。
参考文献:
[1]李春天.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4(8).
[2]王丽娟.浅谈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J].小学教学研究,2014(11).
[3]胡玉华.迁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J].四川教育,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