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作者】 张 军
【机构】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十五小学
【摘要】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以问题为思维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动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解决,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学习的知识、动作技术去解决问题,让知识、动作技术在实践的过程中延伸,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动机
【正文】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它强调学习者根据一定的经验背景,在与创设情境的互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对知识、技术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加工,从而完成意义建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堂教学是智力活动与身体活动(身体练习)的有机结合,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把课堂交给学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身体练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扩展学生的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研究性学习动机
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最基本动机,而思维活动总是围绕着问题的出现而进行的。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思维中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思维,对技术动作的主动探究,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使其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对新技术动作练习、实践体验的好胜心,形成主动研究的学习动机。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所学内容的本身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唤起其积极性,点燃求知的欲望。如投掷垒球教学的投准练习时,教师突破以往的先讲解示范,后学生练习的传统方法,先创设问题情境:学习解放军,你们手握的垒球就是反坦克导弹,请你们在规定的距离外,用自己认为命中率较高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比较准确地击中敌人在行进中的坦克(坦克用纸皮箱绘制成,教师用绳拉动,使其较慢地匀速行进),狠狠地打击犯我们家园的侵略者,保卫祖国(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情景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高涨情绪,主动进入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由练习。结果学生的投掷姿势多种多样:有用力挥臂投掷的(投掷的准确性很难掌握);有抛掷的(力度较难掌握);有运用手腕、指力投的(比较准确)等等,但命中率普遍较低。学生练习积极,气氛非常活跃,充分发挥了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学生的运动智力。同时,因为只有少数人能击中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是否最佳产生质疑。质疑的产生是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的驱动力,是促进学生积极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推动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源头。
二、维持、指向学生探究,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分析、解决,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是支持者,学生是实施者,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点明问题的关健,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创造条件,减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盲目性,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操作性,进而扩大解决问题的范围;使学生对新的技术动作的探索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维持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问题的分析、解决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并积极参与练习、实践体验,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技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根据上述例子,学生出现多种投掷姿势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讨论:哪种投掷姿势才能成为“神投手”?使讨论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使讨论对出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思考性,能吸引、推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讨论中思考问题,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并要起到润滑剂和指向的作用,利用直观的讲解示范,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讨论争辩、演示比较,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见解、知识及交流彼此情感的场所,求得新的发现,通过归纳、概括,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三、利用实践活动,促进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体现对知识、动作技术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练习内容及场地器材的设计中挖掘其新颖性和趣味性因素,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结论而形造一个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把动脑、动手和谐地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学习的知识、动作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让知识、动作技术在实践的过程中延伸,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投远是连贯协调运用下肢、躯干、手臂、手腕、指的力量,以最佳的出手角度尽力向前投掷;而投准是协调运用腕、指的力量,并合理地把握力度,对准目标进行投掷。让学生在练习、实践的过程理解、掌握要领、运用技术动作,解决实际问题。如投掷要既远又准时,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在实践中改良、组合,合理运用知识、技术,减少负迁移,促使学习、探究的内在动机延续不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促进记忆力、想象力及应变能力的提高,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创造性。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挑战,使德育、心育、智育、体育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探究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得到全面拓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增强其体质,提高其体育素养,实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宗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它强调学习者根据一定的经验背景,在与创设情境的互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对知识、技术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加工,从而完成意义建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堂教学是智力活动与身体活动(身体练习)的有机结合,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把课堂交给学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身体练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扩展学生的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研究性学习动机
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最基本动机,而思维活动总是围绕着问题的出现而进行的。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思维中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思维,对技术动作的主动探究,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使其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对新技术动作练习、实践体验的好胜心,形成主动研究的学习动机。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所学内容的本身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唤起其积极性,点燃求知的欲望。如投掷垒球教学的投准练习时,教师突破以往的先讲解示范,后学生练习的传统方法,先创设问题情境:学习解放军,你们手握的垒球就是反坦克导弹,请你们在规定的距离外,用自己认为命中率较高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比较准确地击中敌人在行进中的坦克(坦克用纸皮箱绘制成,教师用绳拉动,使其较慢地匀速行进),狠狠地打击犯我们家园的侵略者,保卫祖国(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情景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高涨情绪,主动进入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由练习。结果学生的投掷姿势多种多样:有用力挥臂投掷的(投掷的准确性很难掌握);有抛掷的(力度较难掌握);有运用手腕、指力投的(比较准确)等等,但命中率普遍较低。学生练习积极,气氛非常活跃,充分发挥了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学生的运动智力。同时,因为只有少数人能击中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是否最佳产生质疑。质疑的产生是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的驱动力,是促进学生积极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推动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源头。
二、维持、指向学生探究,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分析、解决,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是支持者,学生是实施者,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点明问题的关健,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创造条件,减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盲目性,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操作性,进而扩大解决问题的范围;使学生对新的技术动作的探索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维持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问题的分析、解决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并积极参与练习、实践体验,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技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根据上述例子,学生出现多种投掷姿势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讨论:哪种投掷姿势才能成为“神投手”?使讨论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使讨论对出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思考性,能吸引、推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讨论中思考问题,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并要起到润滑剂和指向的作用,利用直观的讲解示范,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讨论争辩、演示比较,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见解、知识及交流彼此情感的场所,求得新的发现,通过归纳、概括,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三、利用实践活动,促进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体现对知识、动作技术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练习内容及场地器材的设计中挖掘其新颖性和趣味性因素,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结论而形造一个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把动脑、动手和谐地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学习的知识、动作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让知识、动作技术在实践的过程中延伸,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投远是连贯协调运用下肢、躯干、手臂、手腕、指的力量,以最佳的出手角度尽力向前投掷;而投准是协调运用腕、指的力量,并合理地把握力度,对准目标进行投掷。让学生在练习、实践的过程理解、掌握要领、运用技术动作,解决实际问题。如投掷要既远又准时,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在实践中改良、组合,合理运用知识、技术,减少负迁移,促使学习、探究的内在动机延续不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促进记忆力、想象力及应变能力的提高,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创造性。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挑战,使德育、心育、智育、体育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探究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得到全面拓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增强其体质,提高其体育素养,实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