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教学
【作者】 郭 晖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技师学院
【摘要】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叶澜教授用一句话将其形容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所谓活力,即师生生命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经营课堂教学活动,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关键词】有效课堂教;生命活力;教学活动;生命活力
【正文】
近年来,常有老师反映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厌学,上课没有积极性,老师的情绪也因此受到影响。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也非常不利。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局面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观点。
一、精彩的课堂活动是有效教学的本质和关键
有效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效果如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以学论教”和“关注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动必须精彩有效,以较少的投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情意,促进学生积极体验,主动思考,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努力创设适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比如时政搜索、设疑导思、课堂辩论、小品表演、小组讨论、视频播放、小组竞赛、角色感悟等等。
二、图片导入,形象直观
图片具有直观性,使人一目了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可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大课堂上教学信息容量。我们学校有老师在上《享受学习》这一内容时,首先展示给孩子们的是一张蔡伟的图片:仅有高中学历,37岁的他凭着多年的坚持,从一名蹬“神牛”的三轮车夫,被“破格”录取为复旦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孩子们满怀着对蔡伟能够成为中国教育体制下第一例破格录取的幸运儿的极度羡慕,此时教师开始引导孩子们思考:我们看到了他如今努力学习后的快乐,那么他在这漫漫求学路上有没有过异常的艰辛与痛苦呢?在孩子们的思索与讨论中,该课很顺利地进入了主题,即学习的苦与乐。还有老师在讲《难报三春晖》这一课时,首先给大家展示了一组关于父母的图片:父母为了生计疲于奔波的场景;父母等待考场里的孩子那焦急、期盼的眼神;父母在孩子取得进步喜极而泣的激动画面等。当这组图片放完后,下面很多孩子早已是泪流满面,他们的心被这些画面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幕幕是那么真实地发生在每天的生活中,只是他们从未去思考过他们的父母是如此的不易,老师在孩子们真挚的情感中开始了这神圣的一课。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点,通常认为学生尊重老师是应该的,但老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就难了。有的老师总是一厢情愿替学生“着想”,认为自己是为学生好,而常常忽略学生的权利。于是,上课经常拖堂,挤占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随便把学生的活动课挪用,作业没完没了,久而久之难免学生厌倦、反感。甚至自己做法欠妥当,也不敢面对。记得上学期,有一次上课时,也许因现在中考思想品德科是开卷考试,学生不太在乎。一个成绩还比较好的学生觉得听课没兴趣,就抄写英语。我提醒了一次,她仍然我行我素。当时我特生气,将她的笔记本当着同学的面撕成两半。顿时,教室很安静,因为大家知道我一般情况是不会生气的。在一片沉寂中,继续将内容上完。课后我与学生谈话了解她的想法,我给她道歉,学生也承认了她的错。再次上课时,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这位学生道歉。有学生不理解,说上思想品德课写英语就是不对啊!对此我没多解释,主要说明了教师也会犯错误。记得很清楚,当时班上同学给我鼓了掌。这样,我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很多学生有什么心理话经常找我说,甚至请我为他们出主意。我尊重了学生,学生也尊重我,不管是上课的学生,还是没上课的学生对我都很亲近。这也许是作为教师比较幸福的事了。
四、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定位
教学目标的确立,就需要每位思想品德课教师认真钻研新课标,研究新教材。这本来是一个不需质疑的问题,然而,在教研中,笔者却发现,往往有教师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甚至谬之甚远。这必然导致教学事倍功半。其实,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以及它在学校德育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使命,决定了实施这门课程就是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简言之,就是要引导学生“做人”。可见,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把握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过程,或者说,是主体德性自主构建的过程。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把握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做一个优秀公民,即“成人”。要养成作为一名公民、一个社会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的、普遍性的道德素养。例如,文明、礼貌、自立、公平、正义、诚信、责任、尊重等等。
第二,把握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做一个优秀的自我,即“成己”。思想品德课应该成就学生个性化的人格,这是“做人”更高的一种境界。在未来生活中,学生如果能自觉地将基本的公民道德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之中,就会形成鲜活的个性化的人格。如雷锋、黄继光、王进喜、杨善洲……优秀自我的最高境界。这充分反映出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中所谈到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也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有的教师将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与落实上,同时,教学中完成任务式地“走过场”现象也并不少见。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做人”这一目标不是空洞的,而是一个有血肉、有骨骼、有灵魂的实实在在的统一体。这个“灵魂”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血肉”就是能力素养,“骨骼”即知识储备。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正在于这三者的有机统一。
总而言之,有效教学带来的快乐我感受颇深,“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这就是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做到的,尽管做得还不好,还需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立科.构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J].教学与管理,2005(22).
[2]闫玉东.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N].文化时报,2007.
[3]李凤喜. 高中政治科教学的思考[J]. 新课程(教研版),2009(06).
近年来,常有老师反映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厌学,上课没有积极性,老师的情绪也因此受到影响。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也非常不利。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局面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观点。
一、精彩的课堂活动是有效教学的本质和关键
有效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效果如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以学论教”和“关注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动必须精彩有效,以较少的投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情意,促进学生积极体验,主动思考,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努力创设适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比如时政搜索、设疑导思、课堂辩论、小品表演、小组讨论、视频播放、小组竞赛、角色感悟等等。
二、图片导入,形象直观
图片具有直观性,使人一目了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可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大课堂上教学信息容量。我们学校有老师在上《享受学习》这一内容时,首先展示给孩子们的是一张蔡伟的图片:仅有高中学历,37岁的他凭着多年的坚持,从一名蹬“神牛”的三轮车夫,被“破格”录取为复旦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孩子们满怀着对蔡伟能够成为中国教育体制下第一例破格录取的幸运儿的极度羡慕,此时教师开始引导孩子们思考:我们看到了他如今努力学习后的快乐,那么他在这漫漫求学路上有没有过异常的艰辛与痛苦呢?在孩子们的思索与讨论中,该课很顺利地进入了主题,即学习的苦与乐。还有老师在讲《难报三春晖》这一课时,首先给大家展示了一组关于父母的图片:父母为了生计疲于奔波的场景;父母等待考场里的孩子那焦急、期盼的眼神;父母在孩子取得进步喜极而泣的激动画面等。当这组图片放完后,下面很多孩子早已是泪流满面,他们的心被这些画面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幕幕是那么真实地发生在每天的生活中,只是他们从未去思考过他们的父母是如此的不易,老师在孩子们真挚的情感中开始了这神圣的一课。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点,通常认为学生尊重老师是应该的,但老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就难了。有的老师总是一厢情愿替学生“着想”,认为自己是为学生好,而常常忽略学生的权利。于是,上课经常拖堂,挤占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随便把学生的活动课挪用,作业没完没了,久而久之难免学生厌倦、反感。甚至自己做法欠妥当,也不敢面对。记得上学期,有一次上课时,也许因现在中考思想品德科是开卷考试,学生不太在乎。一个成绩还比较好的学生觉得听课没兴趣,就抄写英语。我提醒了一次,她仍然我行我素。当时我特生气,将她的笔记本当着同学的面撕成两半。顿时,教室很安静,因为大家知道我一般情况是不会生气的。在一片沉寂中,继续将内容上完。课后我与学生谈话了解她的想法,我给她道歉,学生也承认了她的错。再次上课时,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这位学生道歉。有学生不理解,说上思想品德课写英语就是不对啊!对此我没多解释,主要说明了教师也会犯错误。记得很清楚,当时班上同学给我鼓了掌。这样,我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很多学生有什么心理话经常找我说,甚至请我为他们出主意。我尊重了学生,学生也尊重我,不管是上课的学生,还是没上课的学生对我都很亲近。这也许是作为教师比较幸福的事了。
四、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定位
教学目标的确立,就需要每位思想品德课教师认真钻研新课标,研究新教材。这本来是一个不需质疑的问题,然而,在教研中,笔者却发现,往往有教师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甚至谬之甚远。这必然导致教学事倍功半。其实,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以及它在学校德育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使命,决定了实施这门课程就是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简言之,就是要引导学生“做人”。可见,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把握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过程,或者说,是主体德性自主构建的过程。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把握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做一个优秀公民,即“成人”。要养成作为一名公民、一个社会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的、普遍性的道德素养。例如,文明、礼貌、自立、公平、正义、诚信、责任、尊重等等。
第二,把握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做一个优秀的自我,即“成己”。思想品德课应该成就学生个性化的人格,这是“做人”更高的一种境界。在未来生活中,学生如果能自觉地将基本的公民道德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之中,就会形成鲜活的个性化的人格。如雷锋、黄继光、王进喜、杨善洲……优秀自我的最高境界。这充分反映出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中所谈到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也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有的教师将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与落实上,同时,教学中完成任务式地“走过场”现象也并不少见。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做人”这一目标不是空洞的,而是一个有血肉、有骨骼、有灵魂的实实在在的统一体。这个“灵魂”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血肉”就是能力素养,“骨骼”即知识储备。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正在于这三者的有机统一。
总而言之,有效教学带来的快乐我感受颇深,“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这就是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做到的,尽管做得还不好,还需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立科.构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J].教学与管理,2005(22).
[2]闫玉东.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N].文化时报,2007.
[3]李凤喜. 高中政治科教学的思考[J]. 新课程(教研版),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