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 赵学敏
【机构】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乐桥镇檀巷小学
【摘要】本文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运用实例分析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本文从德育教育环境,挖掘教材德育因素,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注重教学过程和学生习惯的养成,课外延伸,以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提高学生思想品质教育的目的。【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程标准;素质教育;德育;渗透;方法
【正文】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使道德的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题,处于普遍的和统治的地位。”洛克说:“我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不可缺少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素质教育强调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例如教学小学课文《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可结合课文内容,从如下几个方面相机渗透。
一、激发爱国之情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他不负祖国之望,不负人民之托,在帝国主义国家百般阻挠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他知难而进,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原计划提早两年完成了修筑任务,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有力的回击,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教学时,我结合这一教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受到熏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二、树立民族之魂
要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过去,从而树立民族自尊感。小学课文《詹天佑》一文中告诉我们: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受帝国主义的欺侮。当清政府刚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时,好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想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妄想控制我国的北部。他们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百般阻挠,无理要挟,鄙视嘲笑,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中国人民的尊严、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教学时,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我抓住了这个火候教育学生: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人民。过去屈辱的历史让它永远过去,不再复返。我们要铭记在心,洗雪耻辱,树民族之魂,振中华之威,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为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兴旺发达而勤奋学习。
三、指导做人之道
《小学教育学》指出:“榜样教育又称示范教育,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应少年儿童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积极向上的特点。”教学时,我抓住詹天佑这一人物的精神品质,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勘测线路中,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教育学生树立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教育学生学习詹天佑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精神;他亲自带领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山顶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教育学生具有踏实肯干,身体力行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吸引力、鼓动力。
四、树立创造之志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教育学生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创造出更多的奇迹。然而,小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使他们从小就要有一种创造的志向。詹天佑在当时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为了缩短工期,在开凿隧道中,结合实际采用了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进法,从而提高了工效;为了使火车爬上陡峭的山坡,他又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这些都充分显示了詹天佑非凡的创造精神。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开展“我帮詹天佑想办法”的专题讨论,让大家开动脑筋,充分发表意见。从而形成了一种创造意识,使得为祖国建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更多奇迹的远大志向播进了每个学生的心田。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选好切入点,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就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语文学科知识的吸收、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因此,每一位教师均应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使道德的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题,处于普遍的和统治的地位。”洛克说:“我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不可缺少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素质教育强调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例如教学小学课文《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可结合课文内容,从如下几个方面相机渗透。
一、激发爱国之情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他不负祖国之望,不负人民之托,在帝国主义国家百般阻挠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他知难而进,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原计划提早两年完成了修筑任务,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有力的回击,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教学时,我结合这一教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受到熏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二、树立民族之魂
要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过去,从而树立民族自尊感。小学课文《詹天佑》一文中告诉我们: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受帝国主义的欺侮。当清政府刚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时,好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想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妄想控制我国的北部。他们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百般阻挠,无理要挟,鄙视嘲笑,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中国人民的尊严、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教学时,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我抓住了这个火候教育学生: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人民。过去屈辱的历史让它永远过去,不再复返。我们要铭记在心,洗雪耻辱,树民族之魂,振中华之威,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为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兴旺发达而勤奋学习。
三、指导做人之道
《小学教育学》指出:“榜样教育又称示范教育,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应少年儿童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积极向上的特点。”教学时,我抓住詹天佑这一人物的精神品质,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勘测线路中,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教育学生树立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教育学生学习詹天佑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精神;他亲自带领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山顶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教育学生具有踏实肯干,身体力行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吸引力、鼓动力。
四、树立创造之志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教育学生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创造出更多的奇迹。然而,小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使他们从小就要有一种创造的志向。詹天佑在当时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为了缩短工期,在开凿隧道中,结合实际采用了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进法,从而提高了工效;为了使火车爬上陡峭的山坡,他又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这些都充分显示了詹天佑非凡的创造精神。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开展“我帮詹天佑想办法”的专题讨论,让大家开动脑筋,充分发表意见。从而形成了一种创造意识,使得为祖国建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更多奇迹的远大志向播进了每个学生的心田。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选好切入点,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就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语文学科知识的吸收、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因此,每一位教师均应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