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作者】 李 化
【机构】 新疆伊宁市教育局
【正文】 数学的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显然,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要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也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工作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操作”中体验求知的无穷乐趣,不断产生操作的需要。
一 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人的思维,从整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需要大量的感性经验作基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认为学生理想的学习过程,应该始于直接经验,逐步向抽象经验展开。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的能力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的理解。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的结论上,还应当重视对获取知识思维过程的学习,多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上,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经过他们自己的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数学课中,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让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即全等)的三角形进行拼摆。学生通过拼摆,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平行的面积等于底×高。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它的一半(即底×高÷2)。学生在动手实践拼摆中,结合已有的经验,自己主动地发现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出示一组实物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动手量一量:用铁丝围自己喜欢的平面图形学生说出了好几种测量方法。这样同学们不只在操作中认识了什么是圆的周长,而且还想出了很多测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三、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动手是实践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践,测量身边的实物,度量书本、桌面、黑板、地面、篮球场等的长度,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从实物的数据中加深对“厘米、分米、米”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等单位的理解。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先用三条线段画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分辨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这样,学生对“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一概念定会有清晰深刻的认识。比较简单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测一测,就可能有所发现。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时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这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四、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知识是抽象与概括相结合的产物。抽象与概括既是思维过程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方法,又是建立数学认知结构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多利用实物、教具、学具或具体事例,通过教师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建构数学认知结构。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橡皮泥制作一个长方体。在制作时,首先要求他们将橡皮泥揉出一个面,看一看、摸一摸,明确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然后揉出第二个面与前一个面相连并垂直,明确面与面相交的边,就是这个长方体的一条“棱”。再揉出第三个面与前两个面相连并垂直,出现了三条棱,明确三条棱的交点就是这个长方体的一个“顶点”,最后揉出一个长方体。通过这几步动手操作和讨论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有几个面以及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长方体有几条棱以及棱与棱之间有什么关系;长方体有几个顶点等问题。最终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基本特征。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五、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1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就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好多操作的机会。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操作,进行信息交流活动,主动的丰富自己的认识经验,从而获得知识。加强操作活动,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的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一 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人的思维,从整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需要大量的感性经验作基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认为学生理想的学习过程,应该始于直接经验,逐步向抽象经验展开。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的能力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的理解。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的结论上,还应当重视对获取知识思维过程的学习,多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上,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经过他们自己的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数学课中,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让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即全等)的三角形进行拼摆。学生通过拼摆,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平行的面积等于底×高。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它的一半(即底×高÷2)。学生在动手实践拼摆中,结合已有的经验,自己主动地发现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出示一组实物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动手量一量:用铁丝围自己喜欢的平面图形学生说出了好几种测量方法。这样同学们不只在操作中认识了什么是圆的周长,而且还想出了很多测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三、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动手是实践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践,测量身边的实物,度量书本、桌面、黑板、地面、篮球场等的长度,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从实物的数据中加深对“厘米、分米、米”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等单位的理解。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先用三条线段画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分辨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这样,学生对“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一概念定会有清晰深刻的认识。比较简单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测一测,就可能有所发现。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时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这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四、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知识是抽象与概括相结合的产物。抽象与概括既是思维过程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方法,又是建立数学认知结构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多利用实物、教具、学具或具体事例,通过教师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建构数学认知结构。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橡皮泥制作一个长方体。在制作时,首先要求他们将橡皮泥揉出一个面,看一看、摸一摸,明确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然后揉出第二个面与前一个面相连并垂直,明确面与面相交的边,就是这个长方体的一条“棱”。再揉出第三个面与前两个面相连并垂直,出现了三条棱,明确三条棱的交点就是这个长方体的一个“顶点”,最后揉出一个长方体。通过这几步动手操作和讨论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有几个面以及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长方体有几条棱以及棱与棱之间有什么关系;长方体有几个顶点等问题。最终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基本特征。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五、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1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就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好多操作的机会。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操作,进行信息交流活动,主动的丰富自己的认识经验,从而获得知识。加强操作活动,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的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