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用好动手操作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 修 峰
【机构】 安徽亳州市第九初级中学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在数学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对空间与图形中的内容来说,更利于学生理解、接受。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探索中,使教学效果更有效。【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高效
【正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组织学生用动手操作实践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全班学生立即分组操作。这种形式上的操作,表面看似乎很热闹,但没有让每个学生真正从操作中有所收获。学生不能产生质疑,不能真正由动手操作过程而获得知识的形成过程,缺乏有效性。如何增强课堂动手操作学习的有效性,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是我结合自己在市级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于课堂动手操作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一、精心选择操作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动手操作学习,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操作学习。在没有任何价值的情况下,操作活动充其量只能算做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休闲”和“消遣”。从操作的难度上讲,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易于学生操作的。从操作的内容上讲,要注意与教材的教学要求相吻合,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教学内容的本质及特点。操作既不能由老师包办,也不能一味地全部推给学生,应重视操作的目的和难易程度,来选取操作的对象。难度大、精确度高的应由老师来做;稍难一点的,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做;比较简单的应放手让学生去做。
二、明确要探究的问题
有关研究表明,只有情境而无问题的活动是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问题,就会给学生动手操作指引了方向。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它必须具体而富有启发性。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动手探究,进而使操作学习达到最优化。
三、把握动手操作的时机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在这个上升发展过程中用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角的大小”时,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疑问:“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有的学生说与角两边的长短有关,有的学生说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等。这时我就赶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生根据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活动角,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短不等的角以及两块三角板纷纷进行操作验证。同学们学得很主动,在交流信息时,有的学生会得到“两条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两条边叉开越小,角越小”。有的学生会得到“两个角边的长短不等,但是它们的大小却相等,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有的学生会通过动手实践得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不同方法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开放而且有效,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鼓励学生敢于操作,保护学生的操作热情
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启发他们积极参与,让每位学生都动手实践,而且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对于实践操作成功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操作能力差的或有失误的学生也应肯定其敢于大胆动手操作的勇气,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保持强烈的动手欲望和兴趣,养成大胆动手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认识正方形”一课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边的特点,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它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这条边与其它三条边一样长,说明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尽管有的同学操作不够规范,有的同学表述不够准确,教师应及时纠正,也要给这些同学鼓励、表扬。
五、指导学生有效操作
“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孩子都充满了“动”的欲望,但如果忽略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往往会变得盲目,得出的结论也就失之偏差,从而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意义。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就显得尤为必要。在不同的阶段,教师要发挥不同的作用:(1)操作前——明确操作要求。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好操作步骤并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讲述时教师要注意:讲述的量要适当,抓住重点来讲述,但不能为了追求“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2)操作中——留足时间,自主探究。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那么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很可能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地获取知识。在操作中教师还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践,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3)操作后——及时反思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思考,在比较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中学会缜密,让操作的价值也真正得以体现。
实践证明,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去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同时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2012,1,29.
[2]赵国防,有效上课之问题探究对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3:204.
[3]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组织学生用动手操作实践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全班学生立即分组操作。这种形式上的操作,表面看似乎很热闹,但没有让每个学生真正从操作中有所收获。学生不能产生质疑,不能真正由动手操作过程而获得知识的形成过程,缺乏有效性。如何增强课堂动手操作学习的有效性,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是我结合自己在市级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于课堂动手操作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一、精心选择操作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动手操作学习,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操作学习。在没有任何价值的情况下,操作活动充其量只能算做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休闲”和“消遣”。从操作的难度上讲,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易于学生操作的。从操作的内容上讲,要注意与教材的教学要求相吻合,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教学内容的本质及特点。操作既不能由老师包办,也不能一味地全部推给学生,应重视操作的目的和难易程度,来选取操作的对象。难度大、精确度高的应由老师来做;稍难一点的,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做;比较简单的应放手让学生去做。
二、明确要探究的问题
有关研究表明,只有情境而无问题的活动是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问题,就会给学生动手操作指引了方向。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它必须具体而富有启发性。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动手探究,进而使操作学习达到最优化。
三、把握动手操作的时机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在这个上升发展过程中用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角的大小”时,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疑问:“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有的学生说与角两边的长短有关,有的学生说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等。这时我就赶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生根据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活动角,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短不等的角以及两块三角板纷纷进行操作验证。同学们学得很主动,在交流信息时,有的学生会得到“两条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两条边叉开越小,角越小”。有的学生会得到“两个角边的长短不等,但是它们的大小却相等,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有的学生会通过动手实践得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不同方法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开放而且有效,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鼓励学生敢于操作,保护学生的操作热情
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启发他们积极参与,让每位学生都动手实践,而且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对于实践操作成功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操作能力差的或有失误的学生也应肯定其敢于大胆动手操作的勇气,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保持强烈的动手欲望和兴趣,养成大胆动手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认识正方形”一课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边的特点,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它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这条边与其它三条边一样长,说明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尽管有的同学操作不够规范,有的同学表述不够准确,教师应及时纠正,也要给这些同学鼓励、表扬。
五、指导学生有效操作
“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孩子都充满了“动”的欲望,但如果忽略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往往会变得盲目,得出的结论也就失之偏差,从而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意义。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就显得尤为必要。在不同的阶段,教师要发挥不同的作用:(1)操作前——明确操作要求。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好操作步骤并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讲述时教师要注意:讲述的量要适当,抓住重点来讲述,但不能为了追求“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2)操作中——留足时间,自主探究。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那么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很可能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地获取知识。在操作中教师还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践,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3)操作后——及时反思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思考,在比较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中学会缜密,让操作的价值也真正得以体现。
实践证明,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去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同时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2012,1,29.
[2]赵国防,有效上课之问题探究对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3:204.
[3]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