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赏识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牛常贤

【机构】 新疆巩留县东买里镇公尚村小学

【摘要】学会赏识,就是要学会爱。只有爱才会真正地赏识。爱的方式有许多种,赏识教育主张的是宽容的爱,而不是严厉的爱;更不认为体罚学生是作为爱学生的一种手段;赏识教育主张把爱表达出来,而不是深藏的爱。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力,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欣赏、去激励,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关键词】赏识;教学;应用
【正文】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并给以充分肯定,以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力开发起奠基作用。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得到尊重、理解、信任和关怀,学生不断地被赏识和被肯定,不断地被激励,就会越来越优秀,就会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并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赏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思想。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给充分地认识和发挖出来,使每一个人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潜能得到真正发展,并以此为指导,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的思想角度来确定自己的教育行为。
  一、创设赏识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心理学指出,在教师教学的众多因素中,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态度(情感)方面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教师知识要求。在被调查的422名学生中选择最喜欢的教师特点前三项依次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60%);热爱、了解学生(31.5%);活拨、开朗、善谈、热情(30.6%)。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因素所不能代替的。
  坚持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东边不亮,西边亮”,努力给在应试教育的紧箍咒卜艰难跋涉的孩子一份赏识,一份真爱,用“你真棒、你真行”这样的甘霖,用教师爱的心雨浇灌孩子们成长,努力用爱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师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在学生面前教师应是导师,应是慈母,应是朋友。多给予平等和尊重,帮助和支持,理解和关心。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要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留给学生充足的自由学习时间,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待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证明,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由旧知识、旧技能自然过渡到新知识、新方法。在和谐热烈地课堂气氛中,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地参与。
  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满含着信任和期待的目光送给学生。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赏识学生的表现,承认学生的差异,欣赏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失败,甚至鼓励学生尝试失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心里没有差生,只有一个个有待进步、有潜力可挖的学生,从而充满自信,看到自己的力量,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三、让家长参与,共同实施赏识教育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股力量拧在一起,形成共教合力,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的可行办法。现在全世界的家庭都知道要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不再动不动就施以拳脚、棍棒了。可是很多家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惑:很多时候对孩子进行表扬过后,孩子常常会有很恶劣的情况发生,甚至是还不如原来。这是怎么回事呢?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家长在进行赏识教育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赏识的恰当,不能盲目夸大也不能无视;赏识孩子要及时;赏识孩子一定要就事论事,切忌盲目的说。只有运用合理的赏识教育,才能让家庭赏识教育发挥作用,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又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四、赏识与批评要相辅相成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有利就有弊。过分“赏识”, 必然导致被教育者在性格特征上的一些缺陷。有的教师对赏识教育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赏识就是不能批评,尤其是对那些好学生,往往经常表扬,但很少批评,生怕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挫败他们的积极性,致使这些学生骄傲自大,自觉高人一头,导致人际关系很差,甚至导致更多的问题出现。
  赏识和批评就像是鸟的两翼,缺一不可。每个孩子都有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有可批评之处。批评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千万不能把批评跟讽刺、侮辱画等号,建立于充分宽容、信任、尊重、理解的这种赏识基础上的适度、合理的批评才能起到作用,完全能够被孩子所接受。这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甚至可以请出教室让学生反思其过;后者是某些过失补偿性行为(比如做卫生不认真而罚其重做等等)。这种批评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
  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是具体的,要具体问题分析。但是,无论采用什么具体的教育方式,都要记住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体验、欣赏到真、善、美。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所以,我们不妨给学生多一点赏识和赞美,发展学生潜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喜悦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