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 范英萍
【机构】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谢家滩中心学校
【正文】创新教育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产儿,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数学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出发,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充分凸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因素
1.教材中有一些显性的实践活动因素,像几何知识、量的计量方面的教学,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亲自实践
如克、千克的质量单位认识,让学生亲自用天平称出1千克的物品、和2分硬币的质量,用手掂量1千克物品和1克硬币,比较1千克和1克的关系,得出1000个2分硬币才是1千克。又如“长方形面积推导”让学生自己动手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满长方形,数数有多少个平方厘米,然后再启发学生想:如果不把长方形摆满,怎样摆也能算出长方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学生通过讨论,实践,很快得出结果,长只摆一行、宽只摆一竖排,然后用长多少个1平方厘米,乘以宽多少个1平方厘米,就得出长方形的面积。
2.对于一些具有隐性实践活动因素的教材,我们必须深入钻研,认真去挖掘
如“圆的认识”中对圆的特征的教学,在学生列举出一系列圆形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哪个物体的面一般非设计成圆形不可?为什么?学生从生活的体验中找到车轮一般非圆形不可,并充分说明了圆形及非圆形车轮的行驶情况,感悟了圆外部的特征。然后动手实践怎样找圆的中心呢?学生相互讨论、寻找方法,得出把圆对折几次折痕的交点就是圆的中心点。
3.还有一些课堂无法操作的内容,应该带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大课堂去实践
如“公顷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可带领学生到操场实际测量。“小数的认识”可设计一堂实践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到商店、到市场去观察、去实践。
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新知教学
1.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有实际生活的“影子”。如“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先用投影复合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扇子、书、红领巾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轮廓,就是要认识的几何图形,还可以在数学书四边涂上彩色粉笔,然后印在黑板上,就出现一个长方形,使学生发现数学课学的这些图形就在自己身边。又如:有这样一道传统问题:“用一根长6.28米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哪个面积比较大”?这道题是一个已知周长求面积的数学练习,如果把这题变成“用长6.28米的竹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花圃,围成什么形状花圃面积比较大?”就变成了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样就把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能激发学生做题兴趣,促使所学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
数学概念一般比较难教学,教师如能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的教学,就能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这些抽象的概念。如教学“体积”这个概念,概念中的“空间”、“物体占空间”、“物体占空间的大小”等内容不易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数学事实”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
三、开展数学活动,学用结合
1.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如教学“元、角、分”时可开展“学做小小营业员”活动,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做营业员,一组去购物,使学生在买卖的游戏中认识元、角、分的关系。学习“认识图形”后可开展“花园图案设计”的活动,使学生用所学的图形设计图案,学习“认识小数”后可设计“生活中的小数”实践活动,在生活中找小数,说小数的意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自去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又回过来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结合教学内容,补编操作题
大纲指出:要提倡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猜测、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操作题。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后,可让学生测量书本周长和面积,或桌面的周长、面积等。教公顷的认识可让学生测量操场的面积,然后与1公顷比较大小。
3.结合数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开放题”
教材中的练习题,虽然对学生的知识巩固和能力培养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教学中可以适度引入一些“开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所谓“开放题”是指答案不唯一、一题多解、条件有剩余或条件不充足、一解多题的题型。在形式上可分为“情境开放、形式开放、结果开放”。设计的题目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如用10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由于苹果价格不同,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又如,积是24的算式有哪些,等等。
四、重视实践题的教学
在数学习题中有很多的实践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实践题的教学,宁可少做几个模式例题的习题,也要完成实践题。在实践活动中可把学生分组,再教给实践的方法,然后统计学生的实践结果,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一、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因素
1.教材中有一些显性的实践活动因素,像几何知识、量的计量方面的教学,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亲自实践
如克、千克的质量单位认识,让学生亲自用天平称出1千克的物品、和2分硬币的质量,用手掂量1千克物品和1克硬币,比较1千克和1克的关系,得出1000个2分硬币才是1千克。又如“长方形面积推导”让学生自己动手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满长方形,数数有多少个平方厘米,然后再启发学生想:如果不把长方形摆满,怎样摆也能算出长方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学生通过讨论,实践,很快得出结果,长只摆一行、宽只摆一竖排,然后用长多少个1平方厘米,乘以宽多少个1平方厘米,就得出长方形的面积。
2.对于一些具有隐性实践活动因素的教材,我们必须深入钻研,认真去挖掘
如“圆的认识”中对圆的特征的教学,在学生列举出一系列圆形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哪个物体的面一般非设计成圆形不可?为什么?学生从生活的体验中找到车轮一般非圆形不可,并充分说明了圆形及非圆形车轮的行驶情况,感悟了圆外部的特征。然后动手实践怎样找圆的中心呢?学生相互讨论、寻找方法,得出把圆对折几次折痕的交点就是圆的中心点。
3.还有一些课堂无法操作的内容,应该带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大课堂去实践
如“公顷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可带领学生到操场实际测量。“小数的认识”可设计一堂实践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到商店、到市场去观察、去实践。
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新知教学
1.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有实际生活的“影子”。如“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先用投影复合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扇子、书、红领巾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轮廓,就是要认识的几何图形,还可以在数学书四边涂上彩色粉笔,然后印在黑板上,就出现一个长方形,使学生发现数学课学的这些图形就在自己身边。又如:有这样一道传统问题:“用一根长6.28米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哪个面积比较大”?这道题是一个已知周长求面积的数学练习,如果把这题变成“用长6.28米的竹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花圃,围成什么形状花圃面积比较大?”就变成了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样就把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能激发学生做题兴趣,促使所学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
数学概念一般比较难教学,教师如能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的教学,就能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这些抽象的概念。如教学“体积”这个概念,概念中的“空间”、“物体占空间”、“物体占空间的大小”等内容不易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数学事实”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
三、开展数学活动,学用结合
1.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如教学“元、角、分”时可开展“学做小小营业员”活动,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做营业员,一组去购物,使学生在买卖的游戏中认识元、角、分的关系。学习“认识图形”后可开展“花园图案设计”的活动,使学生用所学的图形设计图案,学习“认识小数”后可设计“生活中的小数”实践活动,在生活中找小数,说小数的意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自去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又回过来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结合教学内容,补编操作题
大纲指出:要提倡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猜测、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操作题。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后,可让学生测量书本周长和面积,或桌面的周长、面积等。教公顷的认识可让学生测量操场的面积,然后与1公顷比较大小。
3.结合数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开放题”
教材中的练习题,虽然对学生的知识巩固和能力培养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教学中可以适度引入一些“开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所谓“开放题”是指答案不唯一、一题多解、条件有剩余或条件不充足、一解多题的题型。在形式上可分为“情境开放、形式开放、结果开放”。设计的题目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如用10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由于苹果价格不同,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又如,积是24的算式有哪些,等等。
四、重视实践题的教学
在数学习题中有很多的实践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实践题的教学,宁可少做几个模式例题的习题,也要完成实践题。在实践活动中可把学生分组,再教给实践的方法,然后统计学生的实践结果,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