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析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杨芳莲
【机构】 贵州省都匀经济开发区匀东镇大坪中心校
【摘要】阅读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文基础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新课标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其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可见,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键词】小学语文;感情朗读;阅读能力;有效提升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应用能力上,而拓展阅读的教学方法,正是达到这一教学要求的有效方法。在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持以读为主,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内容,体会含义,感悟道理,从而实现学生读懂文本的有效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收效。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为学生提供准确清晰、洪亮流畅、饱含感情的示范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避免读错字读错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诱发情感共鸣,激发他们从中寻找蕴涵文中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兴趣,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得到美的熏陶。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教师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其次感染学生。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并了解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品味朗读,激活学生感悟美的能力语言本身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语气、停顿和节奏,有着不同的句式和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字里行间的蕴含有时不可言传,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而通过朗读,就可以溢于言表,使人心领神会,获得极大的美感享受和满足。通过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真切鲜活地感受形象,更能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愫,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达到形象和感情融为一体,更好地品味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动态美,提高对美的感悟和理解。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还能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由上述文字可看出,阅读教学应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综合能力。?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首先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其次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学生的朗读面广,随之带来思维的活跃,思想的开放,观点的创新,同时又促使写作面的扩大,写作量的增大,写作内容的增多,点面结合,扩大视野,开拓思想。“朗读”立足于在“读”的过程中开发思维,抓住目标;着眼于在“读”的过程中扩散思维,形成能力;强调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再次发现、重组知识、独立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实践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朗读”在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可实用性,因此具有教学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建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方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09).
[2]赵子志.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4(12).
[3]雷伟凤.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训练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0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应用能力上,而拓展阅读的教学方法,正是达到这一教学要求的有效方法。在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持以读为主,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内容,体会含义,感悟道理,从而实现学生读懂文本的有效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收效。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为学生提供准确清晰、洪亮流畅、饱含感情的示范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避免读错字读错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诱发情感共鸣,激发他们从中寻找蕴涵文中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兴趣,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得到美的熏陶。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教师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其次感染学生。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并了解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品味朗读,激活学生感悟美的能力语言本身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语气、停顿和节奏,有着不同的句式和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字里行间的蕴含有时不可言传,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而通过朗读,就可以溢于言表,使人心领神会,获得极大的美感享受和满足。通过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真切鲜活地感受形象,更能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愫,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达到形象和感情融为一体,更好地品味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动态美,提高对美的感悟和理解。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还能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由上述文字可看出,阅读教学应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综合能力。?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首先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其次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学生的朗读面广,随之带来思维的活跃,思想的开放,观点的创新,同时又促使写作面的扩大,写作量的增大,写作内容的增多,点面结合,扩大视野,开拓思想。“朗读”立足于在“读”的过程中开发思维,抓住目标;着眼于在“读”的过程中扩散思维,形成能力;强调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再次发现、重组知识、独立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实践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朗读”在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可实用性,因此具有教学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建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方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09).
[2]赵子志.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4(12).
[3]雷伟凤.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训练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