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对农村初中校本课程的思考
【作者】 赵爱萍
【机构】 山东省惠民县魏集镇中学
【正文】英国的一个私立中学在前些年就开设了一门叫快乐的课程,听说这几年开展的有声有色,内心不禁有所触动,不由地想到当前我们各地各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作为一名一直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并且这几年一直在研究农村的校本课程,让我对农村初中的校本课程感触颇深。
目前在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一种怪现象:几乎所有学校都开发了校本课程,都有情境分析、确定方案(目标与计划)、组织和实施、评价与改善等程序。还有的申请课题立项,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出校本课程。但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不少的学校一个星期连一节校本课都不能保证,而且没有专职教师。校本课程存在着开而不发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 这几年我发现这样几个问题。
1.现行的中考没有把校本课程作为考试内容,得不到学校的真正重视
现在农村初中毕业生考高中的竞争也分激烈,几乎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考不上高中,面临或上职校或下学的现实。因此不管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个人,在中考的压力之下,是中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2、社会评价标准唯一化。
当前在农村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评价标准是把升学率作为重中之重的。对于一所初级中学来说,生源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升学率高,本施教区的学生不会流失,特别是优质生源不会流失,又可吸引施教区以外的优质生源到学校就读,。因此中考不考的内容,学校只能放置在一边。
3.学生没有时间学。
我对学生做过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作业太多,课程内容难度大。新课程改革后,有的课程难度加深了,学生在教材理解上所花费时间多,再加上作业多,学生也没有时间学。
4.教师没有精力。
新课改后,课程种类多,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由于对新课程不熟悉,教师备课花费的时间长。有的教师既要教国家课程,又要教地方课程。还要教校本课程,而且经常变换不同版本的教材,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评职评先、奖金的发放,都与本人的中考成绩挂钩,教师只能集中精力抓好学生的成绩。
针对目前许多农村初级中学在校本课程存在着“开而不发”的现象,我们应该立足实际,研究解决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一、加大中考制度改革的力度,把校本课程作为中考内容的一个部分
目前,中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之所以困难重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升学考试制度瓶颈的制约。校本课程是不同于传统国家课程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其评价、考核手段也都有自己的特点。而目前国家的升学考试制度并没有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的实施而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考试分数仍然是升高中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从而忽视其他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目前许多地区对校本课程评价只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内容,由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评价实施方案,学校具体操作。这种评价实际操作上随意性大,对校本课程开发起不到推动作用。因此,只有把校本课程作为中考的一个考试内容,各个学校才会重视起来,校本课程开发才会走上正轨。
第二、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学相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各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在目前中考制度没有很大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而对于教师,国家课程的正常教学任务已使他们不堪负重。因此应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或根据地方课程的内容,结合本校特点开发校本课程。这样,校本课程开发的难度小,阻力也小。
第三、建立多元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但现行的评价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甚至于形成阻力。主要问题是:
1.对教师的评价
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基本上是为确定教师升迁或惩罚服务的。其基本手段的运用是“高利害”的奖惩,基本方式是考核教师任教学生的考试分数。其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评价目标片面,只重视教育的短期外部需要;(2)评价途径偏窄,只通过教育过程的终结状态去评价;(3)评价指标单一,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4)评价体系不完善,缺少诊断和矫正机制;(5)评价主体单一,教师参与评价的成分低。
在这样的制度下,名利的分配成为评价的直接目的,在为平衡利益服务的基调下,功利主义和局部效应的需要难免会使教师评价产生巨大的副作用,以至于影响教师群体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干扰教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阻碍教学改革的进行,阻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对学生的评价
在当前的教育和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教学围着考试转的现象,反映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出现了将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对考试涉及的内容优先考虑,重点保证;而对考试不涉及的内容则较少关注。
具体表现为重分数,忽视学生实际能力;重态度,忽视学生情绪情感;重结果,忽视学生学习过程;重升学,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重书本,忽视社会影响力。重管理,忽视学生合法权益。
为此必须建立多元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以确保农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教师评价运用评价的激励、调控、导向和诊断等功能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把教师群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诊断、自我调控的内在需要作为第一需要,摆脱功利主义对人性的扭曲,要让涉及评价的全体成员真正站立在共同的价值平台上,去对所面临的教育现象进行由衷的价值判断。在这种以自由、自觉、自主为基础的评价活动中,教师的参与才是真实、真诚和彻底的,依靠教师共同完成的评价才能达成共识而且具有多赢效应。
让我们再将思考点回到本篇开头的英国开设的快乐课程这一消息上来,我们只有转变了观念,有了正确合理的教育评价,那么农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不仅成为可能,不仅也会如城市校、达标校那样如火如荼;并且,在开设怎样的校本课程上,无论是农村初级校,还是城市达标校都将会有更深层的思考。
目前在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一种怪现象:几乎所有学校都开发了校本课程,都有情境分析、确定方案(目标与计划)、组织和实施、评价与改善等程序。还有的申请课题立项,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出校本课程。但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不少的学校一个星期连一节校本课都不能保证,而且没有专职教师。校本课程存在着开而不发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 这几年我发现这样几个问题。
1.现行的中考没有把校本课程作为考试内容,得不到学校的真正重视
现在农村初中毕业生考高中的竞争也分激烈,几乎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考不上高中,面临或上职校或下学的现实。因此不管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个人,在中考的压力之下,是中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2、社会评价标准唯一化。
当前在农村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评价标准是把升学率作为重中之重的。对于一所初级中学来说,生源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升学率高,本施教区的学生不会流失,特别是优质生源不会流失,又可吸引施教区以外的优质生源到学校就读,。因此中考不考的内容,学校只能放置在一边。
3.学生没有时间学。
我对学生做过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作业太多,课程内容难度大。新课程改革后,有的课程难度加深了,学生在教材理解上所花费时间多,再加上作业多,学生也没有时间学。
4.教师没有精力。
新课改后,课程种类多,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由于对新课程不熟悉,教师备课花费的时间长。有的教师既要教国家课程,又要教地方课程。还要教校本课程,而且经常变换不同版本的教材,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评职评先、奖金的发放,都与本人的中考成绩挂钩,教师只能集中精力抓好学生的成绩。
针对目前许多农村初级中学在校本课程存在着“开而不发”的现象,我们应该立足实际,研究解决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一、加大中考制度改革的力度,把校本课程作为中考内容的一个部分
目前,中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之所以困难重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升学考试制度瓶颈的制约。校本课程是不同于传统国家课程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其评价、考核手段也都有自己的特点。而目前国家的升学考试制度并没有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的实施而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考试分数仍然是升高中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从而忽视其他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目前许多地区对校本课程评价只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内容,由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评价实施方案,学校具体操作。这种评价实际操作上随意性大,对校本课程开发起不到推动作用。因此,只有把校本课程作为中考的一个考试内容,各个学校才会重视起来,校本课程开发才会走上正轨。
第二、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学相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各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在目前中考制度没有很大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而对于教师,国家课程的正常教学任务已使他们不堪负重。因此应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或根据地方课程的内容,结合本校特点开发校本课程。这样,校本课程开发的难度小,阻力也小。
第三、建立多元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但现行的评价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甚至于形成阻力。主要问题是:
1.对教师的评价
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基本上是为确定教师升迁或惩罚服务的。其基本手段的运用是“高利害”的奖惩,基本方式是考核教师任教学生的考试分数。其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评价目标片面,只重视教育的短期外部需要;(2)评价途径偏窄,只通过教育过程的终结状态去评价;(3)评价指标单一,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4)评价体系不完善,缺少诊断和矫正机制;(5)评价主体单一,教师参与评价的成分低。
在这样的制度下,名利的分配成为评价的直接目的,在为平衡利益服务的基调下,功利主义和局部效应的需要难免会使教师评价产生巨大的副作用,以至于影响教师群体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干扰教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阻碍教学改革的进行,阻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对学生的评价
在当前的教育和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教学围着考试转的现象,反映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出现了将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对考试涉及的内容优先考虑,重点保证;而对考试不涉及的内容则较少关注。
具体表现为重分数,忽视学生实际能力;重态度,忽视学生情绪情感;重结果,忽视学生学习过程;重升学,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重书本,忽视社会影响力。重管理,忽视学生合法权益。
为此必须建立多元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以确保农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教师评价运用评价的激励、调控、导向和诊断等功能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把教师群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诊断、自我调控的内在需要作为第一需要,摆脱功利主义对人性的扭曲,要让涉及评价的全体成员真正站立在共同的价值平台上,去对所面临的教育现象进行由衷的价值判断。在这种以自由、自觉、自主为基础的评价活动中,教师的参与才是真实、真诚和彻底的,依靠教师共同完成的评价才能达成共识而且具有多赢效应。
让我们再将思考点回到本篇开头的英国开设的快乐课程这一消息上来,我们只有转变了观念,有了正确合理的教育评价,那么农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不仅成为可能,不仅也会如城市校、达标校那样如火如荼;并且,在开设怎样的校本课程上,无论是农村初级校,还是城市达标校都将会有更深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