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注重课前三分钟的引领,构建精彩实效语文课堂

【作者】 胡志国

【机构】 河北省赵县第三中学

【摘要】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入理解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把课前有效预习作为高效课堂的有力支点,运用课前三分钟演讲激发兴趣,重视教师情感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探究深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前三分钟;多元化;实践与思考
【正文】
  一、转变思想观念,创设新型学习理念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兴趣,老师只是一味地在讲台上讲,不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的效率低下,许多课堂的时间都白白地流逝,在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改变自己教学的理念,要认识到课堂是学生的殿堂,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放开手脚,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换位置,让学生当教师,让学生自己在课下预习课本,整理教材,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给其他的学生讲,教师在下面当听众,每一节课换一个学生,让学生体验当教师的感觉,也许学生会更喜欢这种开放的教学模式,长时间这样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就养成了,教师的教学也很轻松,很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学生一起讨论、研究,这样就能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真正把课堂的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有良好的心态去学习,这样课堂的效率就提高了,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改变教学模式,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心理学教授巴甫诺奥认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学到新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学习,少有快乐可言,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我们又怎敢奢望他们能够高效学习?所以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是让学生爱学习语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改变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
  1、课前演讲激情趣。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内化,说到底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实践。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心智处于压抑的状态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真正调动起来。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才有脱胎换骨的变化。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平台。为了演讲成功,获得大家的肯定,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准备。他们精心地去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反复练习。由于演讲内容新颖,学生们爱讲、爱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2、多样导入引兴趣。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充满趣味化和启发性的课堂导入方式不仅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情境,还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不要一打上课铃就开始讲教材,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创新合理的、科学的课堂导入方式。比如,在教学《海燕》一课时,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海燕迎着暴风雨在大海上飞翔的视频,给学生展示一些海燕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海燕的勇敢,让学生被海燕所感染,同时,学生就会对产生课文产生兴趣,学生也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就是那短短的视频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速地融入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合作交流显理趣。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很重要的。如果上课教师就是单纯地讲课,不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那么学生的听课效率就会下降,学生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文章《桃花源记》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这篇文章的背景及相关评论资料,并对陶渊明的生平做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设置几个开放型的思考题,组织同学们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存在吗?如果存在,它将会在哪里?如果不存在,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桃花源呢?其意图是什么?”待同学们讨论告一段落之后,教师可请小组代表发表一下观念和看法,接着教师做最后的陈述和总结,在这一自由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还有效提高了自身的思考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丰富教学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喜欢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很少,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效率,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在课改的今天,教师可以采取活动的形式、比赛的形式把教材融入游戏中,让学生在活动的同时产生乐趣。比如,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来表演课本剧。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感情,深入地了解文章,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不断地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这种方式远远比教师对人物性格进行反复的讲解和剖析效果要好得多。再如在进行古诗歌的复习时,教师可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背诗,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背诗的效率,又使学生在紧张刺激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实用的方法,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肯定、鼓励、欣赏和赞美,让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文关怀的灿烂阳光下,让师生绽放的笑靥成为课堂上永不衰败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