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创建高效小学音乐课堂
【作者】 张 域
【机构】 新疆石河子第二十中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推进,民乐县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笔者也反思作为小三门的小学音乐课,虽然在教学理念、方法和形式上也有了明显进步,但相对而言,也还存在一些差距。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也应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时代的步伐不断推陈出新,创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青少年素质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关键词】小学音乐;创建高效课堂
【正文】
如何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性呢?2011年出版的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音乐学科的有效教学是通过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那么,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内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好地感悟与体验音乐文化,使音乐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便成为直接有效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近几年来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笔者积极尝试,大胆创新,进行了一些突破性的教学试验,使音乐课堂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不断提高,师生互动频率大幅增加,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得以普遍提升。下面笔者就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创新,创建高效的音乐课堂教学谈一谈具体做法。
一、深入学习理解新课程标准
小学音乐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音乐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要想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性,充分学习领悟课标精神至关重要。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从学生兴趣、需要和能力出发……”因此,音乐教师要树立音乐课程兴趣化的教学理念,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用实、用好、用活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对教材精选和整合,根据学生的爱好、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开发和利用好当地课程资源,开设学生喜闻乐见和感兴趣的教材。作为小学音乐老师,要根据小学学生的发展特点,除小学音乐课本以外,制定出每个年级的课外必唱歌曲、选唱歌曲。如《爱我你就抱抱我》、《读唐诗》、《学习歌》等,每个年级每周一歌,每学期20首课外歌曲,学生兴趣浓厚,歌唱热情高,为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爱上音乐课堂做好了铺垫。
二、有效实施课前三分钟
我校的课前三分钟模式经过两年的实践与论证,对学生的自主参与、大胆表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课前三分钟也不例外,笔者让每个班的同学自主制定每节音乐课前的音乐表演活动,如唱歌、跳舞、演奏乐器、音乐情景剧等,每节音乐课都能看到形式多样的表演,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才艺。使全班同学了解了每位同学的特长,对他们的才艺有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提高了学生学习艺术的自信心。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情境
创设和谐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课堂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将教材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合,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欣赏音乐的教学情境。我们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改革,要讲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趣味性,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应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民主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美”。例如《我的家乡日喀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学习藏族舞,可让学生两手叉腰用脚踏出音乐的基本节奏(左右左左,右左右右),这样的律动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玩得开心、学得深入,潜移默化地学习了音乐。
其次,要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组织教学应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要讲求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学生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不要把组织教学只当作教学开始部分的“检查课前准备”“师生问好”和无目的地起坐,而应有效地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特别在每次出现新知识、变换新内容之前,都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迅速、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应注意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应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更应该发挥音乐小班长的重要作用。
另外,音乐教学中,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生活内容提炼成音乐教学内容,这种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与想象,拓宽视野,感受真实。如在一年级教材《小小的船》一课中,学生学唱会、唱准、唱好歌曲,并创编律动、表演展示后,教师可以在“相关文化”方面有效拓展到简单的有关天文常识: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弯?感受真实,自然过渡到对学生进行从小认真学好科技本领的品德教育。
四、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巴西著名教学学者弗莱累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而提问,就是教学对话的关键。新课程实施以来,提问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充分运用。提问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也有其必然的逻辑,即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到桃子”的理想境界,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铺垫。如歌曲中都说了些什么,哪一句歌词你影响最深?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提问要面向全体,以人为本。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因此提问设计要难易适度,坡度恰当,问题适量,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才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新颖生动,富有情趣。
提问要新颖,灵活多样。马卡连柯说:“教育学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
四、注重音乐课堂实践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会学生,而且要使学生爱学、会学、学好。小学中年级学生很喜欢表演、展示自己,因此,笔者试着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让学生自由发挥,可以用身段、手势、表情、眼神进行自我表演或边唱边舞。“鼓励音乐创造”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理念,学生进行自编歌词、自创动作表演等,学生进行节奏、旋律设计,或者简易词曲创作。例如学生创编的歌词“我们美丽的家乡就是美丽的民乐,扁都油菜花儿美,海潮湖水把歌唱”等,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个个兴趣盎然,连平时怕羞、胆小的学生也变得积极了。尽管课堂在学生的喜悦中划上了句号,但学生的创作欲望还会在课后得到延伸和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在没有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得到了发挥;教师也在组织和参与中分享到了学生的成功和快乐。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五、有效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
小学音乐教育施教的对象是儿童。从一个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来讲,小学阶段正是实施音乐教育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充分运用音乐教育的情感性、愉悦性、形象性等特征来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使他们成为心灵美好的一代新人。低年级学生对音乐语言处于感知的初级阶段,对较为抽象的音乐表现形式难以理解。因此,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根据音乐教学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营造与教学内容相融、相近或一致的情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唱国歌时,我不采用直接引入法,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视频播放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手捧奖杯,仰望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五星红旗激动人心的画面,通过这些形象、动画、声音,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不得不被这动人心魄、扣人心弦的乐曲所渲染,使他们亲身体验到国歌韵律的神圣和庄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显然,在这样的情景中再进行学唱国歌可以受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把相关内容引进音乐课堂,发挥各类艺术间所有的共性恰当整合,或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教学主题,以辅助教学,优化教学,延伸教学,无疑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体验、实践音乐的空间,让学生在音乐的殿堂里尽情挥洒和展现。有效教学的实施是教师的追求,要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长期的努力和付出、研究和探讨,因为只有教师的有效思考、有效设计、有效组织,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让我们的教学步步为“赢”。
如何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性呢?2011年出版的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音乐学科的有效教学是通过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那么,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内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好地感悟与体验音乐文化,使音乐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便成为直接有效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近几年来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笔者积极尝试,大胆创新,进行了一些突破性的教学试验,使音乐课堂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不断提高,师生互动频率大幅增加,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得以普遍提升。下面笔者就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创新,创建高效的音乐课堂教学谈一谈具体做法。
一、深入学习理解新课程标准
小学音乐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音乐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要想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性,充分学习领悟课标精神至关重要。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从学生兴趣、需要和能力出发……”因此,音乐教师要树立音乐课程兴趣化的教学理念,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用实、用好、用活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对教材精选和整合,根据学生的爱好、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开发和利用好当地课程资源,开设学生喜闻乐见和感兴趣的教材。作为小学音乐老师,要根据小学学生的发展特点,除小学音乐课本以外,制定出每个年级的课外必唱歌曲、选唱歌曲。如《爱我你就抱抱我》、《读唐诗》、《学习歌》等,每个年级每周一歌,每学期20首课外歌曲,学生兴趣浓厚,歌唱热情高,为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爱上音乐课堂做好了铺垫。
二、有效实施课前三分钟
我校的课前三分钟模式经过两年的实践与论证,对学生的自主参与、大胆表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课前三分钟也不例外,笔者让每个班的同学自主制定每节音乐课前的音乐表演活动,如唱歌、跳舞、演奏乐器、音乐情景剧等,每节音乐课都能看到形式多样的表演,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才艺。使全班同学了解了每位同学的特长,对他们的才艺有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提高了学生学习艺术的自信心。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情境
创设和谐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课堂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将教材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合,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欣赏音乐的教学情境。我们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改革,要讲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趣味性,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应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民主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美”。例如《我的家乡日喀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学习藏族舞,可让学生两手叉腰用脚踏出音乐的基本节奏(左右左左,右左右右),这样的律动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玩得开心、学得深入,潜移默化地学习了音乐。
其次,要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组织教学应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要讲求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学生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不要把组织教学只当作教学开始部分的“检查课前准备”“师生问好”和无目的地起坐,而应有效地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特别在每次出现新知识、变换新内容之前,都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迅速、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应注意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应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更应该发挥音乐小班长的重要作用。
另外,音乐教学中,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生活内容提炼成音乐教学内容,这种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与想象,拓宽视野,感受真实。如在一年级教材《小小的船》一课中,学生学唱会、唱准、唱好歌曲,并创编律动、表演展示后,教师可以在“相关文化”方面有效拓展到简单的有关天文常识: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弯?感受真实,自然过渡到对学生进行从小认真学好科技本领的品德教育。
四、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巴西著名教学学者弗莱累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而提问,就是教学对话的关键。新课程实施以来,提问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充分运用。提问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也有其必然的逻辑,即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到桃子”的理想境界,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铺垫。如歌曲中都说了些什么,哪一句歌词你影响最深?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提问要面向全体,以人为本。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因此提问设计要难易适度,坡度恰当,问题适量,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才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新颖生动,富有情趣。
提问要新颖,灵活多样。马卡连柯说:“教育学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
四、注重音乐课堂实践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会学生,而且要使学生爱学、会学、学好。小学中年级学生很喜欢表演、展示自己,因此,笔者试着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让学生自由发挥,可以用身段、手势、表情、眼神进行自我表演或边唱边舞。“鼓励音乐创造”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理念,学生进行自编歌词、自创动作表演等,学生进行节奏、旋律设计,或者简易词曲创作。例如学生创编的歌词“我们美丽的家乡就是美丽的民乐,扁都油菜花儿美,海潮湖水把歌唱”等,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个个兴趣盎然,连平时怕羞、胆小的学生也变得积极了。尽管课堂在学生的喜悦中划上了句号,但学生的创作欲望还会在课后得到延伸和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在没有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得到了发挥;教师也在组织和参与中分享到了学生的成功和快乐。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五、有效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
小学音乐教育施教的对象是儿童。从一个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来讲,小学阶段正是实施音乐教育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充分运用音乐教育的情感性、愉悦性、形象性等特征来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使他们成为心灵美好的一代新人。低年级学生对音乐语言处于感知的初级阶段,对较为抽象的音乐表现形式难以理解。因此,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根据音乐教学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营造与教学内容相融、相近或一致的情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唱国歌时,我不采用直接引入法,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视频播放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手捧奖杯,仰望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五星红旗激动人心的画面,通过这些形象、动画、声音,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不得不被这动人心魄、扣人心弦的乐曲所渲染,使他们亲身体验到国歌韵律的神圣和庄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显然,在这样的情景中再进行学唱国歌可以受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把相关内容引进音乐课堂,发挥各类艺术间所有的共性恰当整合,或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教学主题,以辅助教学,优化教学,延伸教学,无疑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体验、实践音乐的空间,让学生在音乐的殿堂里尽情挥洒和展现。有效教学的实施是教师的追求,要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长期的努力和付出、研究和探讨,因为只有教师的有效思考、有效设计、有效组织,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让我们的教学步步为“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