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聚焦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作者】 龙 莉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民族中学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高中语文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不快,语文能力滞后,究其根源,是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的对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的性质认识不明确,形成了“以传授知识为主,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思想和由此产生的编写教材的体系,忽视了对语文能力的培养。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具体问题提出啦相应的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建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任务;课程改革
【正文】
语文作为我们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主要工具,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完成我们因该完成的使命,相反,我们在贯穿终生的教育过程当中将原本该鲜活生动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工具。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语文课程的新目标,就必须对语文教学手段和内容等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真正地学到有用的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促进语文课程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共同进步。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高中语文课程的改革不但包括课程内容的改革,同时也包含对教学目标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不够熟悉,把握不好新课程的要求,导致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目标经常不够明确、模糊不清。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新课改后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衡好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学生在增长自身情感价值的同时,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并能够很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2、课堂教学节奏松散、无序。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思维等因素控制课堂教学节奏,遵循教学规律,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到语文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语文教师不能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节奏,导致教学进程过快或者过慢,导致有些该详细讲解的内容没有详细讲解,而有些学生容易明白的东西又进行了过多的解释,教学内容颠倒不清,浪费了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差。
3、学生缺乏对语文课的兴趣,写作水平低。高中许多学生学语文只是为了高考,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全是围着高考转,学生被动做习题多,主动读书少,教师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的目标、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致使高中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不愿花心思去学语文,语文教学效果较差,写作能力滞后,即使有些学生花费了不少时间,但语文能力并未真正形成,不少学生高中毕业了,仍不会写作。而有些语文实际水平较高的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分数,高考成绩与平时成绩出现反常现象。由此可见,现高中生以为大可不必花费太多心思去学语文,反正高考分数差不了多少,如果多花了时间、精力去学语文,效果甚微,倒不如用多些时间去学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于是对语文得过且过,敷衍了事,连课文都少看,从而导致语文水平低,写作能力差。
4、忽视基本训练,造成严重后果。写的能力偏低,听、说、读的能力就更不必说,因为听、说、读的能力高考题目极少涉及甚至不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大可置之不理。学生更是根本不理这些内容,导致不能准确地听懂广播、收音机、演说、谈话等别人说话的意思,抓不准别人说话的主旨。说话能力更不用说,不是高中生说话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半而有的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说话内容空洞,没有中心,让人误解。有的胆小怕事,干脆不说为佳,沉默是金。读的能力虽然在语文教学中较为强调,但还缺乏系统的训练,朗读时很少能做到读正字音,读准节奏,读出真情实感。普通话在教学中还不够普及,特别是农村学校有些语文教师还用地方话上课,即使是有普通话的老师也还个别不够标准和规范,影响发音的准确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针对新课程改革中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从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1、教师更新观念,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处于教学的第一线。教师需要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结合教学实践,发现新问题,寻找新的出路,从消极的适应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高中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从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促进者的身份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由教授者变为合作者,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这对教师是一种观念上和行动上的挑战,要求教师经受观念的“痛苦”转变和角色更新。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了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语文课程要求教师充当一个带动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跟随自己的思维进行学习,新课改要求教师充当导师的角色,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的教学观念容易导致教师拽着学生学习,使学生丧失自己的价值观,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转变自己的师生观念,不再一味地“拉扯”,而是要在学生原有的语文素养上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修养。
3、创造课堂教学情境。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在交流中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共同进步,同时要求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加强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对自然、社会有更深远的思考和认识。这要求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问题。在语文学习中体现为由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输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问(题,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有自由、轻松的学习、探究氛围。
4、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人的兴趣是与对外界事物的需要密切相关的。需要即是欲望,欲望是否强烈往往决定着兴趣浓厚程度的高低。只要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强烈的需求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使用优美的语言、运用丰富的文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用蕴含在高中语文材料中的人文材料去感化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语文的魅力,从而产生更大的动力去学习语文。
总之,语文教学有很强的灵活性,因此有很大创新的余地,我们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和挑战,应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强烈的责任感完善自我,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了解并接受优秀文化,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语文作为我们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主要工具,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完成我们因该完成的使命,相反,我们在贯穿终生的教育过程当中将原本该鲜活生动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工具。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语文课程的新目标,就必须对语文教学手段和内容等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真正地学到有用的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促进语文课程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共同进步。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高中语文课程的改革不但包括课程内容的改革,同时也包含对教学目标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不够熟悉,把握不好新课程的要求,导致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目标经常不够明确、模糊不清。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新课改后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衡好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学生在增长自身情感价值的同时,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并能够很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2、课堂教学节奏松散、无序。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思维等因素控制课堂教学节奏,遵循教学规律,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到语文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语文教师不能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节奏,导致教学进程过快或者过慢,导致有些该详细讲解的内容没有详细讲解,而有些学生容易明白的东西又进行了过多的解释,教学内容颠倒不清,浪费了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差。
3、学生缺乏对语文课的兴趣,写作水平低。高中许多学生学语文只是为了高考,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全是围着高考转,学生被动做习题多,主动读书少,教师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的目标、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致使高中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不愿花心思去学语文,语文教学效果较差,写作能力滞后,即使有些学生花费了不少时间,但语文能力并未真正形成,不少学生高中毕业了,仍不会写作。而有些语文实际水平较高的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分数,高考成绩与平时成绩出现反常现象。由此可见,现高中生以为大可不必花费太多心思去学语文,反正高考分数差不了多少,如果多花了时间、精力去学语文,效果甚微,倒不如用多些时间去学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于是对语文得过且过,敷衍了事,连课文都少看,从而导致语文水平低,写作能力差。
4、忽视基本训练,造成严重后果。写的能力偏低,听、说、读的能力就更不必说,因为听、说、读的能力高考题目极少涉及甚至不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大可置之不理。学生更是根本不理这些内容,导致不能准确地听懂广播、收音机、演说、谈话等别人说话的意思,抓不准别人说话的主旨。说话能力更不用说,不是高中生说话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半而有的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说话内容空洞,没有中心,让人误解。有的胆小怕事,干脆不说为佳,沉默是金。读的能力虽然在语文教学中较为强调,但还缺乏系统的训练,朗读时很少能做到读正字音,读准节奏,读出真情实感。普通话在教学中还不够普及,特别是农村学校有些语文教师还用地方话上课,即使是有普通话的老师也还个别不够标准和规范,影响发音的准确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针对新课程改革中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从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1、教师更新观念,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处于教学的第一线。教师需要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结合教学实践,发现新问题,寻找新的出路,从消极的适应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高中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从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促进者的身份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由教授者变为合作者,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这对教师是一种观念上和行动上的挑战,要求教师经受观念的“痛苦”转变和角色更新。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了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语文课程要求教师充当一个带动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跟随自己的思维进行学习,新课改要求教师充当导师的角色,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的教学观念容易导致教师拽着学生学习,使学生丧失自己的价值观,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转变自己的师生观念,不再一味地“拉扯”,而是要在学生原有的语文素养上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修养。
3、创造课堂教学情境。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在交流中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共同进步,同时要求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加强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对自然、社会有更深远的思考和认识。这要求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问题。在语文学习中体现为由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输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问(题,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有自由、轻松的学习、探究氛围。
4、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人的兴趣是与对外界事物的需要密切相关的。需要即是欲望,欲望是否强烈往往决定着兴趣浓厚程度的高低。只要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强烈的需求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使用优美的语言、运用丰富的文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用蕴含在高中语文材料中的人文材料去感化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语文的魅力,从而产生更大的动力去学习语文。
总之,语文教学有很强的灵活性,因此有很大创新的余地,我们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和挑战,应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强烈的责任感完善自我,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了解并接受优秀文化,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